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眼,2020年就剩下几天了,这一年,我们努力过,拼搏过;这一年,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但不管怎么样,大部分人在这一年还是积极地追寻人生,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今天,湛庐君和大家分享一下“塞利格曼大师行”中,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正安康健创始人梁冬,以及湛庐创始人韩焱四位大咖的一段关于“积极人生”的探讨,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了解如何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彭凯平:幸福,它的来源应该是一种积极心理的力量,而这种积极心理力量,应该是人的天性。为什么说积极心理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一个角度是历史的角度;另一个角度是未来的角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其实遇到过很多很多的灾难、挫折、瘟疫、战争,在这样一个进化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叫作应激反应轴心,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会自发地产生各种压力激素,让我们集中力量去面对危险和挑战,比如感觉系统会更加敏锐、心跳加快、骨骼力量加强,我们充满了斗争/逃跑的精神,这样我们能够去应对所有的挑战。

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思考的太多了。人类产生了一次心智革命,这次心智革命让人类一下子超凡脱俗,但是也让人类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很多问题有了一种过度分析的倾向性,很多人没有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在想这个问题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副作用,等等。思考太多,行动太少,这是现代人类心智发达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应对措施,比如靠药物、靠酒精、靠烟等等对外物造成的依赖;或者说躺在床上,歇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无所事事;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文化发达,好多问题我们都习惯于不说、不聊、不讲,这就造成了人类的应激反应永远处于亢奋状态,这对我们的心血管、消化体系、免疫体系都会造成伤害。

如何去应对这个问题?我们试了很多方法,直到塞利格曼先生提出积极心理学,心理学家们才终于意识到,可能我们以前用安慰、关怀、压力调整、管理控制、心理咨询等方法是有一部分作用的,但是可能最终还是要用积极心理的力量,要把人类的天性挖掘出来。

那么人类是不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积极天性呢?我们发现是有的。人比动物强的地方,那就是人的优势。

人类有同理心,所以我们产生了合作的能力;

人类有自控力,所以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在经受诱惑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

人类有道德意识,这使我们能够维持大量的社会群体,这也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优势;

我们还有智慧,能够学习、还能够交流、能够沟通。

所以,只要是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类的竞争优势。很多人把人的所有特性都认为是人性,这是不对的。人性是人和动物不一样的特性,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就是做人做得好的事情。

人做得好的事情是什么?其实就是做人的天性应该做的事情。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人会说话,动物不会,所以你会发现说话能让人开心。为什么教授喜欢拖堂,为什么嘉宾喜欢多说,为什么别人说话你听着很烦,因为这些都是人的天性。

我们人有学习的能力,动物没有,动物的复杂学习能力不如人类。所以我们喜欢学习,读书可以读出快乐来,这是人的天性。人愿意和别人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天性——社会天性。我们还是唯一会做梦的生物,所以会幻想未来、憧憬未来,这也让我们开心。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 ,聪明的人,年轻的人、快乐的人,幸福的人喜欢谈论未来;有病的人,失败的人,不开心的人则老是怀念过去。

所以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积极天性,是我们人类的优势。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时代对我们的伤害其实挺大的,它可以取代人类能做的很多事情,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处于一个不被替换、不会取代的一个地位?

我还是要强调一定要做人做得好的事情。和机器,和人工智能相比,有哪些事情我们人做得好呢?我可以放心地告诉大家,人做得好的事情就是我们拥有积极心理,就是让我们产生幸福感的那些能力。比如审美,到现在为止,机器的审美是不如人类的,我们看见一朵花,觉得它很美;我们看一幅画,说不出来为什么好,但就是觉得美,机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人做得到。

所以,从进化的历史来讲,积极是我们的天性,我们要做人做得好的事情

第二点,做人比机器做得好的事情,特别是比人工智能做得好的事情。这样的话人类才能够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从此才能够真正得到幸福的感受,这都是我们的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我们最近做了一个调查,询问5000名普通人,假如人工智能发生异化,你希望它拥有哪些特性?

结果发现,我们希望人类能拥有的特性就是审美、沟通、交流、快乐、幸福、关系建设等超越机器的能力,普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而我们希望机器就是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成长。

韩焱:彭老师讲得非常好,听得我都入迷了。结论就是我们跟动物比,不能做那些动物性的事情;跟人工智能比,我们也不去跟它争它擅长的事情,我们还是继续要保持我们人类擅长的能力,这是幸福的根本。

梁冬:我再补充一句,还不能跟人比。比如我在彭老师后面说话压力就很大。人家做了5000个人的实验,而我才刚刚采访了50个人。

我也发现了几件很有趣的事情。第一是彭老师讲到,当一个人喜欢表达的时候,就会觉得快乐。这让我突然看到了我的快乐,快乐是听懂他人,就是原来你不一定要自己说。因为你能听得懂而产生共鸣,也一样是快乐的

第二是现在人工智能的确下国际象棋、下围棋都比人类厉害了,前两天,我儿子下棋,他明明可以跟AI下,但他还是愿意跟我下,要我陪他。我现在意识到在下棋的时候,下棋是一种场景,它更多是你和一个你爱的人在互相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体会到一些原始的快乐,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很充分的喜悦。

第三,我们看到人工智能会去做很多本来是人类擅长做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以前我们所做的练习。比如说有人喜欢插花,人工智能可能能把花插得更好,甚至可以直接打印出花,但是插花本身还是让我们觉得快乐。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并没有讲学而又学之。

骑自行车、插花、打高尔夫球、打篮球、下围棋,这些事情可能机器都比我们做得好,但是你仍然可以在作为一个人的层面上去体会它。所以,学而时习之的背后实际上是当我们熟练掌握一个技能时,哪怕机器可以取代我们掌握这个技能,我们仍然可以享受它。

还有一个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有朋自远方来,这不是简单的和谐,而是说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偶尔相遇了,或者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从远方来,你们俩居然得到差不多的结论,共同地感受到差不多的东西,你就一定能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之间连接的更大的快乐,所以这种得到的快乐和同频的快乐,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塞利格曼:刚刚三位做出了非常精彩的论述,针对三位刚刚提探讨到的问题,我还有三个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点是关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一段时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认为过去会主宰我们的未来,如果你你对过去足够了解的话,那么你能够预测未来的走向,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一点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的分析来判断未来,我们应该从过去吸取好的经验,但是要把不好的一部分除掉,不要把不好的一部分带到未来。

所以这就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并不一定能够决定未来,我们应该通过一种不断循环代谢的方式让好的部分继续走向未来。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关于能动性。能动性一直是我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包括我过去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以及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直都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能动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关于效能的,也就是关于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达成一些事情,自己可以控制一些事情。二是关于一个人的积极乐观心态,也就是我可以利用这样的能动性去改变我的未来。三是关于一个广阔图景的想象力,也就是我可以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掌控。

人类比动物拥有更多的能动性。当我们回溯人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人群以及文化拥有更多效能,更多乐观精神以及更多想象力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发生,更多的创新与创造也才会成为可能。

而相反,在那些人们不具有能动性的历史时期,当人们没有效能,没有乐观精神,没有想象力的时候,社会也在此时发生了停滞。

能动性代表了人类的进步,而缺乏能动性则代表人类停滞不前。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关于人工智能,也就是AI的。最近在人工智能方面,特别是与国际象棋和围棋有关领域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是被称作GPT-3的一项技术。接下来大家可能会听到关于GPT-3的更多的消息,这项技术在未来可能会用于进行认知方面的治疗,它甚至可能和我做的一样好。那么人类比人工智能更加优越的地方在哪里呢?

刚刚彭教授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而我有另一个观点:人类的很大的一部分思索都是在思考我们要如何行动,要做些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社会领域要从事的行动。

此时此刻,我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能说一些什么样的话,既能够回应彭教授的问题,又能让梁先生觉得非常有趣,同时又能够让韩焱女士认为是对湛庐是非常有益和有帮助的,我能做出怎样的回应呢?人可能会同时思考多个社会方面的议题,同时思考多个解决问题方法的问题。

所以在进化过程当中,人类大脑锻炼出来了不只解决某个具象问题的能力,而是同时解答多个社会议题的能力。就目前来说,我们还不知道机器的能力上限在哪里,所以刚刚几位提出的问题对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究竟有哪些事情是人类能够做而机器只能做一小部分,这应该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很渺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努力的、积极的人。因为人类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选择的是憧憬未来这独一无二的能力,这个能力让我们人活得好、活得开心、活得快乐、活得积极。最后也推荐“塞利格曼幸福经典五部曲给大家,让你能更了解积极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