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次。这么庞大的学生群体即将涌入社会中,首先就是要找到一个满足自己心理预期的好工作。

但是岗位竞争相当激烈,不少同学投出的一份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求职路上身心疲惫,感慨万千:“毕业就是失业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毕业即失业”,原来真的存在

你可能不知道,这句名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过。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的季羡林先生同样困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或许你会感到很惊讶,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竟然也会落得这般田地?

那时,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靠山、没有“后门”走,照样找不着工作,混不上一口饭吃。这是万千寒门子弟心中无言的内伤。

当时唯一能够解救自己的方法就是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后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畅销的“抢手货”

然而,出生于贫农家庭的季羡林,一度被残酷的现实打败。

出国“镀金”要么自费,要么公费。自费,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公费呢?对不起,学校只保送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的学子就没有好命,他们备受歧视,只能靠边站、寄希望于捡别人剩下的。

“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他陷入绝境,变得郁郁寡欢,只能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

二、看似绝处逢生,实则危机重重

好在当时省立济南高中的宋还吾校长,给季羡林抛来橄榄枝,请他回母校担任国文教员。当老师的确可以化解毕业危机感,填饱肚子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丝的心理安慰。

但是在任教的一年中,季羡林越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里,他不愿加入学校里有关于北大与师大的学派之争。宋校长多次“指点迷津”,安排他在学生面前为“北大派”壮大声势,可为人实诚的季羡林分明是学不来、也不想学。

《留德十年》一书中,他写道:

“我虽涉世未深,但他这一点苦心,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可惜我天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我不会吹牛拍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

24岁的季羡林——职场“嫩头青”,骨子里如此“执拗”,嘴笨、不会说漂亮话逗领导开心,唯一的饭碗就这样让自己亲手给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学校辞职后,季羡林能想到的就是,追求自己的留学梦。

三、峰回路转,天赐良机

就在自己走投无路时,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约交换研究生,并且中德双方互相补给大部分的费用。听到这一消息,季羡林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凭借本科主修德文且四年全优的成绩一把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虽然家庭贫寒,但是他还是得到了叔父和全家人的支持。带着亲人微薄的资助与厚重的爱意,他于1935年8月1日踏上了留学之路。

背井离乡千万里,苦心孤诣十余载。那些富家子女出国纯粹是吃喝玩乐、混个文聘,而季羡林只能选择避而远之,一门心思钻研学习。

他在德国生活整整十年,前七年在哥廷根大学专心读研读博。他在博士论文考试中一举获得四个优秀,许多著名的教授都对他称赞不绝。后三年是因为“二战”时期的德国动荡不安,他被迫留了下来。

季羡林克制心中的隐忍,于1946年5月13日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国后,他被北大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潜心修炼,严谨治学,多年以后,季羡林先生成为享誉盛名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

阅读季老的作品,特别是《留德十年》这本书,你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实在人

就这样一位“安静”的、不会左右逢源的老实人,却点亮了自己光辉的人生。

四、季羡林为人实在、不通世故,怎么就成功了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出身寒门,读书学习是他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捷径

面对生活的窘困,季羡林自然也会有迷茫的时候。但在诗人陶渊明的身上,他发现“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来是那么豁达洒脱。

只需一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就可以净化心灵。

即使身份卑微,也不忘勉励自己、强大内核实力。

没有殷实的家境,他自幼就认清了事实:

只有勤学苦读,才能有出头之日,才能光大门楣,写不平凡的人生。

2、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勇敢前行的动力

季羡林能够留学,一方面是因为运气好、成绩优秀,而另一方面是因为费用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家人依靠省吃俭用、东拼西凑才换来他留学的可能。

所以,亲人的爱,是他全力以赴追梦的重要动力源。

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照

3、刻苦研习、待人真挚,获得老师的青睐

在哥廷根大学期间,老师们都很欣赏这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特别是教他吐火罗文的西克教授,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给予他莫大的帮助。

比如,将自己毕生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季羡林,同时想方设法提供资助,请求学院领导为他增加薪水。而季羡林也懂得知恩图报,夜雪之下,搀扶年迈的西克教授护送他回家;给西克教授夫妇送蛋糕吃......

独在异乡,季羡林埋头学习,攻坚克难,以诚相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老师的心,最终习得真传,成为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

4、心怀祖国母亲,不忘报国之心

季羡林原本可以像其他留学生一样,选择简单的语言作为研习的专业,而他为什么选择难学的梵文、吐火罗文等古老的语言文字?

是兴趣使然么?晦涩难懂的内容谁会真的喜欢?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还要面临参考文献的缺失,岂不是徒增烦恼么,他傻不傻?

从《留德十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么选择是因为学会了这些语言,能够为推动研究中国的佛教文明、将中国的印度学发扬光大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学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千难万险学路,一腔热血游子情。他勇敢接受挑战,在书海文字里突破自我、展现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写在最后

季羡林先生,作为寒门子弟的代表之一,为人朴实真诚,治学严谨,从不阿谀奉承或者攀附权贵,他知道唯有专注提升、净化自己,才是强大自己的硬实力。

今天,“寒门再难出贵子”或许是不争的事实。富家子弟有着丰厚的资源可以运用;而寒门学生,面临的困境则更加复杂而多变。

现实差距是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它当初的模样,但是我们能够把握主动权,努力提升、完善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总把自己的不如意强加给外在因素。

只有找准方向、学习修炼自己,才能让我们稳步前行而不迷惘。

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熟读课本、通过考试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上好人生课,做好人生事,过好这一生。

人生,还没那么“丧”,我们总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成长。

愿我们珍惜青春,挥洒汗水,用行动改变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