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临床的应用中一直是一味神药,主要被用于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但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朋友们发现,吃了二甲双胍之后,体重会明显减轻,因此,有些身体健康的朋友选择吃二甲双胍减肥,这样做靠谱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甲双胍除了治疗糖尿病,还有哪些神奇的功效?

二甲双胍在临床上应用已经超过了70年,虽然不像阿司匹林、安定和青霉素一样被称为经典药物,但是由于其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被很多朋友称为“神药”。

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低血糖作用,还有很多神奇的作用,朋友们还用它来戒烟、减肥、治疗脱发,甚至有的医生认为它具有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内膜和抗炎的作用。

二甲双胍的很多作用,机理并未被人们发现,所以朋友们一直把它当作一种神奇的存在。张医生自己本人也曾经为了戒烟,服用过一段时间,确实有一定的疗效。因为长时间用药可以导致体重减低,很多健康的朋友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减肥,这么做有道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甲双胍减肥是否真的有效?

张医生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虽然没有糖尿病,但也在长时间服用二甲双胍。他们认为可以减肥,二甲双胍也确实有这方面作用。二甲双胍之所以可以减肥,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服用二甲双胍会抑制人的食欲: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影响人的食欲,摄入的食物减少了,体重自然会下降。

2. 减少糖分的吸收: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肠道对糖分的吸收,身体内大部分脂肪都是由于糖分过多,身体消耗不了而转化的,吸收的糖分减少了,体重也会随之减轻。

3. 有些朋友服用了二甲双胍后,还会引起腹泻,朋友们都知道,身体在腹泻的状态下是很容易减重的。

4. 二甲双胍还可以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减少肝糖元的输出而降低血糖,还可以提高外周组织对于糖分的运转能力,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了葡萄糖转换为脂肪的量。

二甲双胍的减肥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的减肥目的。统计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4个月体重大约可以减轻6公斤左右。由此可见,二甲双胍的减肥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通常来说,越是肥胖的人效果越明显。而对于体重超标并不严重的朋友,效果并不明显。张医生的媳妇做过尝试,服了三个月药,体重仅仅掉了一公斤。因此,妄图仅仅通过服用二甲双胍来控制体重的朋友需要注意,效果也许并没您想象的那么大。更何况服药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朋友,如果出现了体重下降,需要担心吗?

很多患糖尿病的朋友在服用二甲双胍之后,体重下降得很明显,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二甲双胍降低体重的作用。但是,除了二甲双胍减肥作用之外,朋友们还需要注意,也有可能是出现了其他的问题。

  • 血糖没有控制稳定:很多朋友服用二甲双胍的早期,血糖控制得非常好,就疏忽了对血糖的复查。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早期血糖控制得好,不代表相同的药量会一直保持血糖稳定。随着疾病的进展,血糖可能再次升高。所以,应用二甲双胍的朋友如果出现近期体重明显下降,就要注意复查血糖,观察是不是血糖再次升高导致的。
  • 摄入过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很多朋友患了糖尿病以后,因为担心血糖升高,过度地减少了食物的摄入,甚至不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要,导致了体重的下降。这种减重方式也是很不健康的,时间久了会导致营养不良,引发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常规来说,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不应该低于800大卡。
  • 身体出现其他的疾病:例如肿瘤、抑郁等疾病,患有糖尿病的朋友很容易出现这一类的并发症,如果出现体重明显减轻,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血糖等情况。如果都没有异常,需要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以免延误了治疗。

总之

二甲双胍是一款非常神奇的药物,很多朋友除了治疗糖尿病之外,还用它治疗很多生活的小问题。二甲双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重,但是非常有限,大多数人只能减掉体重的5%,少数人可以达到10%左右,因此,完全依靠二甲双胍来减肥,并不是十分靠谱。减肥最好还是要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进行。

关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是否可以减肥”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如果您赞同张医生的观点,欢迎您关注、点赞或留言,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或想法,也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好的问题也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期待着你对我的帮助。我是神外医生张伟,我们下次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 Armato JP DeFronzo RA Abdul-Ghani M,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rediabetes in clinical practice using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 STOP DIABETES) [ J ] .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ꎬ 2018ꎬ 6 ( 10 ) : 781-789. DOI: 10.1016 / S2213-8587(18)3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