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演义》第27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说是关羽的最巅峰时刻。后世的人纪念关羽,无一例外都是从这段情节中衍生出对关羽性格的崇拜。

然而事实是,过五关斩六将是虚构的情节,并不见诸于《三国志》。

羽尽封其(指曹操)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三国志·关羽传》

《三国志》中,无论是《关羽传》、还是《先主传》、《武帝纪》,都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描述,而这个故事最早是在元朝前后出现在民间传说以及杂剧之中,而《三国演义》,是在元末对民间三国故事的大合集整理而成,也因此把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吸收了进去,变成了关羽的早期经历的闪光点。

这段故事中,其实有着一个地理上的大bug。

《三国演义》里关羽在曹操大本营许昌封金挂印,在郊区面对赶到的曹操,用刀挑刨,转身而去。但是奇怪的是他的方向是西北,目的地是已经被董卓烧了的洛阳。半路上经过东岭关,杀了第一将孔秀,之后到了洛阳,杀了孟坦和韩福。然后往东,到达泗水关,就是之前和刘备、张飞打吕布的虎牢关,在那里又杀了卞喜。之后继续东北方向到荥阳,杀了王植。这时已经离黄河不远了,定位正东之后赶到滑州界首,到达渡口,抽空又杀了秦琪,完成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支线任务。

这段经历看上去似乎没错,可是对照地图一看就出现了问题了。

关羽从许昌出发到黄河,为什么不直接朝东北走,偏偏要绕道洛阳呢?

是因为作者不懂地理吗?

还真是不懂地理。不光不懂地理,也不懂历史。

在宋代的民间故事里,没有系统的对整个三国故事的归纳和整理,只有一个一个的适合讲述和表演的故事段落,自然造成了前后文混乱、人物混乱等错误,更有许多情节荒谬的地方。比如元代的故事会《三国志平话》中,把张辽写成了谋士,而且在关羽辞别曹操时他为曹操出了上中下三策,帮助曹操擒拿关羽。这段情节现在看起来着实辣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间故事的业余创作者中,存在严重的有色眼镜现象,当然这种现象现在也依然存在,许多故事都是脸谱化严重,这里就不多说了。在民间创作者眼中,曹操就是大奸臣,既然是大奸臣了,自然要和皇帝在一起,天天欺负皇帝。而皇帝住哪呢?那就想当然的认为是长安城了。

于是一切就可以理解了,汉献帝、曹操、张辽、关羽都住在长安,这就是为什么在过五关斩六将这个剧本之前有在长安城外的“灞桥挑袍”,要知道,灞桥可是长安城外著名的地标建筑,出现在各种文人的诗词之中,比如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当然关于这首词,也有一种说法是五代时所作,假托到李白名下,也未可知。

对应下图,关羽的路线就说得通了。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不不,不是这个罗本,是字贯中的那个罗本,他是陈友谅的军师,熟悉江南的地理,但对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可能不太熟悉,鄱阳湖大战后,陈友谅败亡,罗本亡命江南,当上了自媒体,慢慢收集了三国的民间故事,参考《三国志平话》,创作了《三国演义》,在过五关斩六将这段,他修改了几处地名,但对关羽的路线以及原民间创作者的错误思维没有深刻的认识,于是就存在了现在这样的关羽绕之字路线的诡异结论。

最后再多说一句,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军65万人,朱元璋军20万。陈友谅将战船用铁锁锁住,上面铺踏板,以便骑兵纵横。朱元璋灵活应对,以火攻烧毁陈友谅的巨型战舰。这一仗陈友谅阵亡,朱元璋从此统一江南,奠定了大明276年天下的基础。

鄱阳湖大战

在陈友谅阵中的军师罗本,亲眼看到了鄱阳湖的大火。归隐后开始写公众号,将这个故事写入了他的新书,起了回目——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