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乱世,涌现出很多群星一般的名臣良将,不过也正是因为乱世中的战争,导致很多名臣良将的陨落。或者死于战阵当中,或者为失败的主公死节全名。不过还有一些人物,他们比较可惜,不是死于战阵之上,而是死于自身的性格弱点。下面小编就盘点几位,以飧读者。

诸葛亮

对于小编来说,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不过作为资深"丞相粉",小编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去世与其说是勤于国事,倒不如说是自身的性格弱点。好听一点说是面面俱到,难听一点说就是大权独揽。而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不信任其他的同僚或者属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正处于相持的阶段。由于在野战中的弱势,加上魏明帝曹叡的重心放在应对东吴的北伐身上,所以司马懿闭门不出。考虑到之前二伐和四伐中缺粮的问题,诸葛亮甚至在曹魏边境种起粮食,打算在曹魏境内长期驻军。

期间蜀汉有使者到司马懿,司马懿询问使者,得到诸葛亮处理政事事无巨细,二十杖责以上的刑罚都亲自过问。司马懿于是得出结论:"诸葛孔明其能久乎!"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久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伴随着最后一次北伐的失败而萧然落幕。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常的政权运转应当是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运转。举一个例子。 西汉丞相丙吉出外遇到一群人打架,死伤惨烈,但是丙吉不闻不问;之后又遇到一个人牵牛,牛喘息得非常厉害。丙吉赶紧停下来问牛的情况,走了多长时间。

有人讥讽丙吉问牛不问人,丙吉回答打架的事情应当由长安令、京兆尹处理,自己只行赏罚而已;而牛喘息剧烈很可能与时令失和有关,正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作为丞相,丙吉需要"知大体",而不是其他琐碎的事情。诸葛亮却没能做到这一点。诸葛亮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的主簿杨颙曾经劝阻过诸葛亮亲自审阅文簿,诸葛亮也认错道歉,但是终究还是克服不掉这个弱点,最后劳累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佗

《三国演义》中的华佗的死因是因为打算对曹操进行开颅手术,让曹操极度不信任;而历史上的华佗却是因为不愿意为曹操治病而死。曹操有头痛的顽疾,华佗为曹操医治,使用针灸之术"随手而差",但是仅能够缓解而无法根治,还需要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期间华佗想回家,跟曹操请了一个短假。而等到回家之后,华佗就推辞说妻子生病,多次拒绝再回到曹操身边为他治病。

曹操几次给他写书信,又命令沛国、谯县(华佗与曹操同乡)的官吏催促华佗,华佗都不愿意返回。曹操于是派人调查华佗,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生病,送小豆四十斛并且宽限假期;如果华佗欺骗自己,就收押送回来。

于是华佗被收捕下狱。曹操认为华佗能够治愈自己,为了提升地位而故意延缓治愈的过程,但是即便留下华佗,华佗终究还是不能够帮助自己斩断病根。最后曹操还是处死华佗,华佗的医书由于无人继承,也随之失传。

那么华佗为什么不愿意为曹操治疗呢?在《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原因:"恃能厌食事。"就是恃才傲物,不愿意把医术作为谋生的工具。现代大多数人将华佗视作医生,史料中也将其归列于《方技传》、《方术列传》。

事实上华佗是一个士人,古代士农工商等级明确,士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华佗虽然擅长医术,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但是这并不是他的事业。偶尔为人看病解厄,但是像治疗曹操那样,长期作为曹操的私人医生,对于华佗来说是一种耻辱。所以才有华佗消极怠工,被曹操处死的事情发生。虽然华佗确实死于曹操之手,但也与他高傲的性格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的儿子,他的早期经历真可谓是顺风顺水,犹如天之骄子。首先从家世来看,无论是顾及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酬答他对东吴的贡献,还是考虑与蜀汉的联盟关系,诸葛恪入仕可以说是板上钉钉,而且起点不低。

其次从才能上来看,诸葛恪智力超群,一口伶牙俐齿既可以讨孙权的欢心,还能够应对蜀汉使者的刁难。东吴境内长期存在难以根治的不服从东吴统治的丹阳山越,被诸葛恪以三年时间镇压、招安,也证明了他的实干能力。

诸葛恪的资历越来越老,地位越来越高,等到孙权临终的时候,已经是东吴群臣中威望最高者,托孤的不二人选。孙权以幼子孙亮为太子,定下诸葛恪、滕胤、吕据、孙峻、孙弘五个托孤大臣,诸葛恪是首位。孙峻立刻倒向诸葛恪,与诸葛恪联合除掉本打算对诸葛恪下手的孙弘,稳固诸葛恪的地位。

不久后诸葛恪重筑东兴堤,在"东兴之战"中大破曹魏,消灭数万曹魏精锐。这场罕见的,几乎可以说是东吴绝无仅有的大胜,帮助诸葛恪的名望提升到最高。直到这个时候,诸葛恪还没有尝到失败的滋味。这导致诸葛恪高度自信、刚愎自用、甚至不敢接受失败的性格弱点。

次年诸葛恪不顾群臣反对,贸然发动"新城之战",损失极其惨烈;诸葛恪不考虑如何挽救形象,反而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政权中枢的官员,来了一个大换血。之后还打算继续北伐赌国运。孙峻看到诸葛恪已经出现众叛亲离的迹象,于是发动一场政变杀死诸葛恪,自己执掌了东吴大权。

祢衡

东汉末年名士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多特色的人群。有些名士克己复礼,谦退守静;有些名士放浪形骸,傲世轻物。祢衡就是后者。在祢衡眼中,陈群、司马朗、荀彧等名士都是碌碌之辈,只有孔融、杨修勉强算是人物。

孔融将祢衡举荐给曹操,祢衡在曹操面前表现出十足的狂态。首先祢衡拒绝曹操见面的请求,而且多次有轻忽之语;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征召祢衡为鼓吏以示羞辱,祢衡在曹操面前裸露形体更换衣服;孔融劝祢衡向曹操谢罪,祢衡假装同意,实际上却是到曹操门口痛骂曹操。

曹操早先杀死一个叫做边让的名士,结果引发了"兖州之变",基业差一点付诸东流。此后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非常谨慎,他不敢直接杀掉祢衡,而是将祢衡送到荆州牧刘表那里。刘表对待祢衡非常礼敬,但是祢衡仍然十分轻慢刘表。

刘表本身就是名士,也不愿意自己杀死祢衡,学习曹操的借刀杀人的手段,把祢衡送给性格急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果然祢衡和黄祖产生矛盾,在一次聚会上,祢衡对黄祖出言不逊,骂黄祖是"死老头",被黄祖一怒之下处死。祢衡年仅二十六岁,还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才能,只在历史上留下一道狂傲的剪影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书》、《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