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发放小金额的消费贷款,不吸收存款。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并发放各种类型贷款。两者从业务上来说,有重合的地方,但重合的业务所吸引的客户又是不尽相同的。

银行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贷款,都力求风险最小化。

虽然监管机构对于不良率有一定的容忍度,但贷款的不良都是需要拿利润来弥补的,所以银行还是不希望能够出现任何的不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行存在的终极意义还是要支持经济建设,根据监管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做到真正的普惠于民。可银行的发展规律又要求银行不得不审慎经营,对于没有担保人、没有抵押物的公司和个人还是不愿意发放贷款。

即使向这些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利率定价也相对较低。不是银行不愿意定高价,而是银行迫不得已定不上高价。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利率是由监管政策来管控的,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手续那么复杂,如果银行的利率还高,那还不如去小贷公司办理贷款。

银行带有较强的普惠意义,要不上价,也不敢往上定价,但没有抵押担保的客户是确实存在的。为了利润,这部分客户一定要抓住,怎么办?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迎刃而解。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则是力求利润最大化。

即使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出现一些风险,有一些客户还不上贷款,也无所谓。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高,有足够的空间来弥补贷款损失。它们信奉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费金融公司的进入门槛是3亿元,有些消费金融公司是依托银行的背景成立,有些消费金融公司则是依托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总之其背后不是有资金就是有流量。它们就是背后股东的赚钱机器。

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群体一般都不是最优质的。当然也有一些优质客户在临时用钱时选用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但在解决问题后会立即还上,不会长时间使用,毕竟它的利率相对较高。

总结:

银行的消费贷款根本目的在普惠,同时获得少量利润。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重在利润,如果能帮股东在获取利润之余实现获客,那就是大功一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位不同,业务所针对的客户群体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同时存在于市场上,还都活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