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深夜,被电话铃吵醒,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有了轻生的念头,顾不上多想的我披上衣服出了家门。

学校门口的保安声称中午上学看到女孩,但女孩没进校门。顺着监控一路寻来,在自家18楼天台看到了女孩的书包和掉落的一只鞋,奶奶当场晕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回女孩已是午夜2点,看着一言不发,看着眼神空洞的女孩,有种揪心的疼痛。

父亲一根一根地抽着烟,每吸一口都很用力,仿佛要把内心的悲伤都吸入肺里。父亲不善言谈,但我却看见他偷偷抹去眼角的泪。

旁边的女人开口说话了:现在的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

我看了她一眼,她止住了后半句脱口而出的话。

我们看过太多孩子轻生的新闻,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孩子拥有一颗玻璃心吗?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永远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父母的错”。

孩子的“玻璃心”是家长造成的?

没错,家长有很大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请不要用内疚束缚孩子

女孩说出轻生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因为英语作业没交,老师说通报家长,女孩慌了。

从满墙的奖状就能看出,14岁的她,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也许就是因为这份荣誉,女孩为了保护她那脆弱的自尊心才险些酿成大错。

聊起从小伴她长大的奶奶时,女孩第一句话就是“奶奶养我不容易”。

女孩2岁时父母离婚,母亲一直不知去向,父亲打工挣钱,女孩从小跟随奶奶长大,祖孙三代住在50多平米的房子里。

女孩说上小学时,奶奶曾摔断了腿,但依然每天接送她上学,并跟她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出个模样给你那不争气的妈看看,这句话成了女孩学习的动力。

也是奶奶一遍遍唠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要照顾老、照顾小这类言语,女孩最终为了别人而活。

正如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所说:如果家长持续用权力控制幼童,会造成一个难以改变的后果,即家长永远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影响孩子。

当用“内疚”、“家人的期望”等等来束缚孩子时,孩子会被这种爱压得喘不过来气,也许这正是女孩“玻璃心”来源之一。

当自己的行为与家人的期盼成反比时,孩子的情绪无处宣泄,孩子的挫败感无处安放,孩子很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相处模式难以让孩子体会到幸福。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回报,我所做的一切都源于“我爱你”,别无其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被忽视的亲子情感,犹如横在孩子内心的一把利刃

女孩的父母在她2岁时离了婚,即便发生这么大的事,始终没见母亲的踪影。

反观父亲,把父爱如山的深邃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我问及父亲有对女儿说过“我爱你”吗?
父亲摇了摇头。
我问:为什么?
父亲说:这有什么可说的。

我们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可出口却截然相反,孩子们理解不了我们内敛深邃的爱,在她小小的心里,也许只有爸爸不怎么在乎我。

当父母不能好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严重影响,她们会牢记并坚信父母们所传递的错误观念,以至于她们成年后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

1982年心理学家Rubenstein, C.M.有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孤独的成年人,回忆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们比较冷淡,开口说爱更是少有。

其实亲口告诉你的孩子“爸爸好爱你”这种直接的表达,更容易贴近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玻璃心”源于那份被忽视的亲子情感。

三、无倾诉对象,孩子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

曾经在一次吃麻辣烫的时候,旁边的父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向父亲说着学校里发生的事,父亲也向孩子聊着单位里有趣的事,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没有高高在上,有的只是欢声笑语。

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种幸运,14岁正是青春萌芽时期,爸爸的沉默寡言,奶奶的唠叨,缺失的母爱,渐渐让这个女孩关上了敞开的心门,把自己密封在一个看不见的屏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孩子与你谈感受,你跟孩子讲对错
  • 孩子想和你倾诉,你跟孩子讲教育、讲指责

是我们一步步将孩子越推越远。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曾做过一项实验,证明了向别人倾诉是一种能让人感到愉悦的大脑生化反应。其实我们根本不用太用力,只需要放下偏见、放下成人的看法,张开双臂去理解她,给孩子一个自由生长的爱的怀抱。

写在最后:

在与孩子的促膝长谈中,那份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令人为之动容,她真的很棒。

但同时她也如此敏感,如此渴望父母的爱。

也许正印了那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的行为,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