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木头刻的兵器,许多人就会先想到道士使用的桃木剑,桃木剑专杀妖魔邪祟,是自带灵力的法宝。可在唐代有一种木质刀剑,它居然是皇宫侍卫们的兵器,难道这些侍卫都是用这木头刀保护皇帝的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懋公李勣,作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不仅是“三朝元老”,而且一生驰骋疆场,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勣死后,唐高宗李治感念他功高显著,于是将他葬在了昭陵,陪着唐高祖李渊一起在地下长眠。昭陵由唐朝建筑大师阎立德、立本兄弟设计,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依山而建,《唐书·李勣传》也记载了李勣墓:起冢象阴、铁、乌德鞬山,以旌功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六典·卷十六》记载:刀之制有四:曰仪刀、曰鄣刀、曰横刀、曰陌刀。这说明在唐朝时仪刀是独属一类的刀,这种自古就有特色的唐刀,真的会是木头刻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籍的记载中,唐代的仪刀和班剑是一种功能的东西,仪刀为卤簿的特定用刀。应劭著作的《汉官仪》中写道:“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由此可见,仪刀的形制和使用的场合都有明确的规定,也不是每一个宫中的侍卫都可以拥有仪刀和班剑。

既然是皇帝出行时才使用的仪仗,仪刀和班剑就必须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尺寸要大,看起来要够威风,旁人一看到就知道这是皇帝的队列,不得造次。但是这么大的刀剑如果使用金属打造,那必然是十分沉重,不是大力士根本不可能长时间扛着,皇帝的随从中,自有武功高强的侍卫保护皇帝,而更多的侍卫是手持仪仗,给皇帝挣来面子,所以,工匠将仪刀和班剑设为木制,这样扛起了可就轻松太多了。

赚来脸面的目的是达到了,可外人一旦看出来这些刀剑都是木头做的,那皇帝的面子可在哪搁呢?聪明的工匠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木头刀剑的外部镀了一层金属,让这些武器看起来寒光逼人,虎虎生风,如此以来,即达到了减重的目的,又给足了皇帝面子,至于保护皇帝的目的,那根本不是这些仪仗队的工作。

仪刀和班剑的存在,似乎是在作假,但面子工程有时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唐帝王能威加海外,仪刀和班剑也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华夏的大地下面,埋藏着诸多的陵墓,那一座座的陵墓,就是一个个隐秘的博物馆,陵墓中埋藏的文物,记载着真实的历史,希望考古人员,可以多出土一些文物,让我们对古代的历史,可以多一份更全面的了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