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秦靠着多位君主的努力,才有了能东出一统的实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奋六世之余烈"。确实,秦国的君主在当时整体质量是最高的,他们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才能,哪怕是在位时间较短的秦武王,庄襄王等人,也都有着一定的成绩。相比之下,秦的几个主要对手,在继承人的培养上就明显不行,比如秦后期最大的劲敌赵国,可以说是生生输在了国君层面上。赵国在秦变法后不久,也迎来了一次飞跃提升,赵国最伟大的武灵王上台,他开启改革,让赵国一下子成为当时的强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灵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甚至一直到赵国灭亡,他们的军队质量都是非常高的,与秦的多次正面交锋,赵国也没有吃太多的亏。可是与秦后继君主一个比一个有作为比起来,赵国的君主质量是越来越差。在武灵王之后的惠文王还算不错,可随后的孝成王,悼襄王等人是越来越糟糕,生生就把赵国的霸业给葬送了。要是赵国在后面能出现一位可以媲美武灵王的君主,或许他们就有希望打败强秦。可惜他们没能来天降猛男,秦国却等来了嬴政这么一位猛男,最终赵国就被收拾了,那么为何赵国的君主会一代不如一代呢?甚至到后面都只是赵王迁这样的昏庸的君主。

其实,赵国君主越来越差,还真不是运气不行,而是赵国政局动荡与先天不足导致的结果。在战国乱世,各个国家的政局都不能算太稳定,秦也不太稳定,同样闹出了不少的乱子,可秦有一个很好的方略。秦国一直采取与各国联姻的政策,选择一些各个国家地位较高的女子作为后妃,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秦有一个比较可靠的外戚势力,帮助国君处理政务。赵国宗室也是一个父慈子孝的大家庭,从建国之初开始就内斗不断,包括赵武灵王自己也是在动荡中继位的。君主的位置并不稳定,赵国却没有建立一套保障国君的体制,赵国的政局里面严重缺乏外戚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子干政往往是不太可靠的,可当时情况不太一样,因为那个年代还比较开放,很多出身贵族家庭的女子,自幼就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她们的见识和平民女子是完全不同的。这类女子辅佐君主,对于君主的帮助非常大,像秦惠文王所留下的外戚资源,就成为秦后来发展的关键助力。当然,秦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像出身不好的赵太后等人,就给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赵国则完全没有利用好外戚的力量,偏偏赵国从武灵王开始,继位的君主普遍都比较年少,他们确实需要有人辅佐处理政务。没有外戚的帮助,这些君主就比较依赖宗室或者像郭开这样的近臣。

赵国君主选择后妃是相当随性的,甚至赵悼襄王这样的国君,都直接立了妓女做王后。在赵国的政局里面,始终没有出现和秦相似的外戚势力,而是让在外廷掌权的宗室,重臣们去干涉君主的内政,这就导致朝廷的力量不够平衡,往往一个君主上位,他就会立即清理前任遗留下来的臣子,确保自己的近臣能够上位。像赵孝成王、悼襄王这些人刚刚上台,前朝的臣子们马上就失去了话语权,开始渐渐被排挤出去,越往后赵国能拿主意的人就越少。与武灵王、惠文王时期人才济济的朝堂相比,赵国后来的臣子质量是差得惊人。这就是政局失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秦有外戚,宗室相互制衡,内廷不见得有那么安稳,但朝廷很少出现大的乱子。

当然,一个国君也需要有它合适的平台,像赵武灵王这样的天才,毕竟是少数,要是几代人里面多出几个,只能说他们家族的基因太强大了。国君是需要有足够空间和平台成长的,赵国和秦相比确实不具备这些条件。赵国自身的力量其实没有那么强,它处在四战之地,周围都是敌人,并不像秦这样拒守函谷关,坐拥雄厚的家底,有着极大的容错空间。赵国的君主不能犯什么错误,否则就会给赵国带来极大的影响,比如赵孝成王想要个上党,就直接导致自己的国家遭受灭顶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是操作失误,像秦昭襄王这些人出现了大的问题,秦却能平稳度过这些困境,国家的容错率不同,自然就给这些国君不一样的发挥空间。其实像赵孝成王、悼襄王这样的君主,他们的能力不能算是太差,就算是那个最糟糕的赵王迁,他当时也是太年轻了,根本没有足够的经验。要是国家有更强的实力,能允许他们犯更多的错误,他们或许也能成长起来,可惜赵国的条件不允许,这些国君也就越来越差了。当初赵武灵王年少即位,就能平定国内的乱局,他这样的人不需要太多的空间就能发挥,可这种天降猛男几十年也不见得能再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