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自上线以来就广受关注,作为知名度最高、覆盖人群最广的网络互助平台,“小病自己扛,大病相互宝”,一度成为很多人心中对疾病的解决方案。

但12月最新公布的数据却显示,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为1.03亿左右,环比下降1.74%,降幅较大。

对这一数据,有些人认为是盛极而衰,相互宝的“拐点”已经到来;而相互宝则表示这是正常范围内的波动,用户的加入和退出都是自由的。

撇开宏观的数据,在我们的读者群体中也有些人在咨询相互宝如何退出的事情。不难发现人们对相互宝的热情确实有所下降,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起来讨论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从此我们有了一毛钱关系”

2018年末相互宝正式上线,“从此我们有了一毛钱关系”是它早期的宣传语之一。

每个案件均摊不超过一毛钱,最高享30万保障,这种低费用高保障的设计,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没有保险的人将之作为保险的替代品纷纷加入,有保险的也不介意参与进来,多一份保障。

短短1年,相互宝的用户规模就达到了惊人的1个亿。

与其他互助平台比起来,相互宝的优点十分明显:

(1)0元加入:不少平台入会就要交钱,而相互宝真正实现了0元加入。

(2)低门槛:只要是完成认证、符合健康告知要求的支付宝用户,就可以加入相互宝互助计划。

(3)保障较好:除了保障重疾以外,相互宝还提供一定的轻疾保障。

这种互助计划实际上和商业保险已经十分接近,但比起重疾险其分摊金又低廉许多,所以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2020年相互宝用户规模有8个月稳定维持在1.05亿左右。

二、为何许多人想要退出?

与刚上线时大家都在咨询能否加入不同,现在谈到相互宝,更多的情绪似乎是负面的,比如为什么分摊金那么贵、为什么某个案子不赔、相互宝应该如何退出等。

总的来说,除了各不相同的拒赔案件以外,相互宝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这两点:

1.不断上涨的分摊金

相互宝的分摊金增长明显,以大病互助计划为例,2019年刚推出时人均分摊约为1元,而现在,人均分摊已经到了4块多,乍一看并不多,但却相当于翻了3倍,年分摊近百元。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德风险:不少身体不符合健康告知要求,或不能购买商业健康险的群体,在相互宝宽松的前端审核机制下加入了计划,提高了申请互助金的概率。

健康人群面对上涨的分摊金则更倾向于推出方案,选择商业保险,这进一步加剧了分摊费用的上升。

虽然相互宝对此做出了移出轻症甲状腺癌等调整,但如何稳住分摊金依然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2.管理费高达8%

相互宝抽取8%的管理费,却不用承担给付责任,这是很多用户不能理解的一点。毕竟保险公司赔得多了还有可能亏损,可是相互宝却不承担任何风险,凭啥收那么高的管理费?

对此我们将几个热门的互助平台进行了对比,其中部分互助平台是按人收取,少数几个平台费用率为6%。但总的来说,相互宝、水滴互助等较大的互助平台收取的管理费都是8%,可见这一区间在市场上是较为合理的。

毕竟平台用户基数大,自然会对应地产生大量运营成本和支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相互宝的3大缺陷

总的来说,我们对相互宝依然抱有正面的态度:有了商业保险的朋友,如果想要补充一些保障,或者做慈善,是可以加入相互宝的。

但考虑到相互宝的这3个缺点,不建议大家将相互宝作为商业保险的替代品:

1.保障范围有限

相互宝的保障范围只包括重疾和少量轻症,既没有身价保障,也没有豁免或多次赔的设计,保障比商业重疾险差了一截,且保额也不太够。

另外相互宝的保障期限只保0-60岁,老年人虽然有防癌计划,但整体保障期限还是远不如商业保险。

2.分摊金不确定

相互宝能否稳住分摊金,这在目前来看是一个未知数,而长期的商业保险在投保时就确定了将来的缴费,是不可能出现保费上涨等情况的。

3.计划可调整

相互宝从来不承诺计划的稳定性,无论是费用、保障额度还是项目是否继续运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承诺。如果单纯依靠相互宝,只能说是在用一个不确定对抗另一个不确定,本质上无法达成我们弥补风险损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