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浙江参加完朋友的婚礼返回苏北。参加工作十多年,一直过得比较稳定,很少有机会出远门,此次去浙江实在感到有些舟车劳顿。劳累之余也有所收获,从朋友听到一个新名词叫“两头婚”。

初次听到“两头婚”,我和大家一样感到非常新鲜。所谓“两头婚”,即新婚夫妇在婚前约定好,结婚后可以在娘家或婆家随意居住,夫妻所生的孩子,一个跟着爸爸姓,另一个跟着妈妈姓。对孩子来说,双方的老人家统一称呼爷爷奶奶,不必再叫姥爷姥姥。

很多男方家庭听后,必然会提出反对意见,自己花钱娶的老婆,还得跟着女方姓,岂不是赔本赚不到吆喝嘛。您别急,听我往下说。结婚前,若是双方有意采取“两头婚”的方式举行婚礼,女方自然不会亏待男方,所开出的条件相当“优厚”。绝不收男方一毛钱的彩礼,与之相对的是女方也不会陪送一分钱的嫁妆。

这种听起来有点趣味的“两头婚”模式,说到底是双方都不必在意传统的嫁娶习俗,站在女方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嫁过女儿”,站在男方的角度来看好像“没有去过媳妇”,包括以后生娃都要一人一半“平分”。用当地人的话说“不嫁不娶,不来不去,不进不出”。此事一经爆料在网络,立刻登上热搜。

支持的一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两头婚”的婚姻模式完全符合男女平等的理念。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在刻意提高男人的权益,贬低妇女的家庭地位。如今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无论是工作或是收入,都丝毫不弱于男人。如此一来,妇女的地位也应该随着水涨船高,妇女想住哪方,生的孩子跟谁姓,也应该一视同仁。

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妇女为家庭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家确实有目共睹,但婚姻不同于其他事情,老祖宗流传千年的习俗,岂能说不要就不要。何况中国人向来有着浓厚的家族观念,姓氏不单纯是一种“符号”,更代表着族群归属,哪怕是家庭观念相对宽松的国外,也没有否定姓氏的先例。

此外,有些反对“两头婚”的社会学者也提出,一旦生出的孩子跟随妈妈姓,会导致小孩将来的亲情观念结构缺失。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所面对的主要亲情关系有“父母、爷奶、姥爷姥姥”,当别的小朋友都在说有关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话题时,“两头婚”家庭出生的孩子,他的思维模式中没有这种概念。从而使得他缺少体会一种亲情的机会,对他的人生来说或许也是一种缺失。

“两头婚”产生的根源

“两头婚”之所以能够出现,无外乎有两大原因:

一是高的结婚成本,使得男方不得不选择妥协。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面子”越来越重视,延伸到婚姻领域则变成男方难以承受的“结婚成本”。“票子、房子、车子”已经成为压在男方头顶上三座大山。很多农村和城市普通家庭面对日益高涨的结婚成本,只能望洋兴叹。

放在以前,男方到适婚年龄后,若是无法攒够结婚的本钱,要么选择“结婚”,要么选择“单身”。现在有人给自己指出第三种选择,即便是多少有点“瑕疵”,也总比一无所有要好得多。所以,“两头婚”的婚姻模式能够出现,高昂结婚的成本“功不可没”。

二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老思想作祟。两千年来,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尤其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更是无法从“香火延续”中释怀,总是觉得生儿优于生女,不然九泉之下会被列祖列宗训骂。所以,很多独生女家庭的父母为了能够让自家的姓氏延续,才向男方提出“两头婚”的习俗。总是觉得,只要有孙辈跟着自己姓,将来百年以后,自己后继有人也能含笑而终。

“两头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权威报刊曾对“两头婚”的发展趋势作出两种“预测”。一是“两头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主导下的婚姻习俗,未来依然会以男方姓氏为主二是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的传统观念会逐渐淡化,“两头婚”会越来越多。

此外,杭州地方媒体曾做过一期问卷调查,标题是“两头婚是婚姻形式进步,还是两边昏了头”,选择“是婚姻进步”的人群占46%选择“是两边昏了头”的人群占54%。由此可见,虽然坚持传统婚姻模式的人群获胜,但胜利的优势微乎其微,支持“两头婚”的群体大有人在。

请问各位网友,您能接受“两头婚”的婚姻模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