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再生一个,放弃我吧。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13岁少年对父母说的话。

这个孩子上初一,一个学期都不做作业,每天起床要父母催,爸爸和妈妈一起给孩子穿衣服,催促着孩子吃早饭,爸爸送孩子去上学。

孩子每天都会说学校太烦,老师太烦,还恳求父母再生一个,放弃自己。

妈妈看到自我放弃的孩子,就难忍眼中的泪水。

在心理咨询师的询问下,孩子才说出了让自己烦恼的原因。

自己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奶奶照顾孩子事无巨细,吃饭、玩耍、洗漱所有事情都要按照她的标准。

上学之后,父亲抓孩子的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计划就排满了时间,甚至周末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妈妈因为孩子从小不在身边,对孩子的管教有时候力不从心,总是选择用威胁的方式来管教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妈妈威胁的砝码不停地增加。孩子内心既害怕,又愤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说自己有时候希望父母死掉,但是每次想起来又会内疚和自责。

一上课就心烦,看到作业就不想写,尽管自己也知道上学很重要。

以前自己有很多朋友,现在成绩下滑,朋友都歧视自己,不和自己玩。

这是父母眼中的问题少年,但是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让人看了想流泪,孩子何其有错。

养育孩子想要少走弯路这些坑要避开

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只是很多父母不自知。

上文中的这个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家庭教育走过了不少弯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偷的懒,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都要还回去。

父母错失了孩子的最佳陪伴时间

孩子6岁前,父母要尽量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只有亲子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说的话孩子才更愿意接受。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整合调节”,指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和追求,再加上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换句话说,只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

用威胁来管教孩子

妈妈喜欢用威胁来管教孩子,这种威胁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认知增加,威胁的砝码会不断增加。

换句话说,威胁不仅没用,还会让孩子心中充满愤恨。

在威胁下长大的孩子,会有严重的被抛弃的感觉。

因为孩子小,没有独立的能力,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孩子的本能会去寻找安全,自然会找到妈妈的怀抱,而妈妈此时是安全和讨厌的统一体,孩子希望从妈妈那里得到安全,同时这种失去安全的感觉又是妈妈制造的。久而久之,孩子自身都会变得很矛盾。

孩子既爱妈妈又恨妈妈,所以才会有想要父母死去,但是又会内疚。

不给孩子自主权

孩子说,从小是奶奶管自己,大到衣服穿什么,小的自己吃饭、玩游戏都要遵守奶奶的规则。

上学之后,父亲接手了孩子的学习,每天的计划非常满,周末被补习班和兴趣班填满。

这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自主感,因为所有的安排都是家里的大人替孩子做的。

但是一个人天生就喜欢自己做主,没有人喜欢去过别人的人生,这是人生下来的本能。

很多父母恰恰相反,所有事情替孩子安排好,对于孩子来说,这不是爱,是一种人生的剥夺。

经常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会怎样?

孩子要么会毁灭自己,要么会毁灭生活。

因为只有这种毁灭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手上的掌控权。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妈妈宋倩对女儿英子的控制是无时无刻的。

女儿早餐不喜欢吃海参,会逼着女儿吃;为了女儿好好学习,会在女儿的房间上开个窗户,来监督女儿的学习;孩子想要参加的课外互动,统统不许去;甚至女儿的高考志愿都被妈妈篡改。

站在桥上,她对妈妈说,我知道你对我好,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央视的家庭纪录片《镜子》中,家明,16岁辍学在家,他在镜头前哭着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一件事是自己说了算,自己穿什么衣服是父母说了算,自己想要买小动物父母不让,偷偷买回家也会被父母扔掉;自己想要骑行父母都不让。

父母越不让,家明越要证明自己能行。父母让上学,自己偏偏不上学,就要去当背包客。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走捷径,当父母们替孩子做好选择,用威胁代替沟通,这些看起来都能省不少时间,却不知道养育上偷过的懒都会悉数的还回来。

养孩子想要省力养育底线不能破

养育孩子就好比种庄稼,在前期付出的越多,后期收获的也会越多。所以想要真正的省力气,这几条基础原则不能破。

参与孩子的成长

父母要真正的做到参与孩子的成长,这种参并不是无时无刻的陪伴孩子,而是说,我们能够看见孩子成长中的快乐、难过,能够看见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孩子去成长。

这种参与需要用心的陪伴,用心的观察,用心的感受。而不是抱着手机看着孩子自己去玩。

只有父母真正的参与孩子成长,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困惑,更好的帮助孩子。

亲子关系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想要孩子听父母的话,有条捷径,那就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喜欢用威胁和逼迫来让孩子听话,事实上,真正有用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时候,才能更认同父母的养育观、价值观。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父母会说,自己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自己没有方法,更没有经验,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少走弯路。

那就是凡事多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

让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不是无限地去包容孩子。只是我们在教育、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先把自己批评的话放在自己身上,感受一下这句话是否有尊重到孩子。一旦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难受、侮辱,那么对于孩子就要慎用这些话语。

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是让我们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事迁就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是我们教育孩子却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永远只用最熟悉的方法,却从来不考虑方法有用没用。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更新迭代。

守住三条底线,让我们养育孩子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