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论坛一位爸爸的亲身经历,感谢他的真诚!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说起数学,我也想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

我是个普通的211理工科,大一的高数差点没及格,60分被老师放水了。我不是学霸,但在上大学之前,数理化是我最强的科目。为啥?无他,就是喜欢。

小学四五年级,学校一次出了全是计算题的卷子,结果我得了60分,倒数,被留堂了。全是粗心错的题。但是正常的考试,附加题我基本都能做出来,应用题越难我越喜欢。什么上下水管,鸡兔同笼,相遇相向,各种变态题我就是觉得好玩。不搞懂不罢休。我记得有一条狗来回跑的题我没事在闲书上看到,瞎琢磨了几天搞懂了,就扔一边去了。没想到语文班主任居然拿来在班山考,我当然妙答,又被表扬了一次。那时候做题是快乐的。

初一初二我都没认真学,结果初三开学的数学测验特别低,好像是有一章完全没搞懂只考60/70左右,我一害怕,就开始认真刷题,找到不懂的那个点,一击而破,中考就接近满分,只是粗心错了一个小题扣了2分。

同时期的化学也经历了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初三上学期,化学一塌糊涂,各种分子式都记不住,我的记忆力不太好,但是一旦花时间记住了就不容易错。那个时候,因为喜欢化学老师,觉得她像妈妈一样耐心讲解,不搞懂她的题就觉得对不起她。为了记忆方便,我找了超大的纸,把整本书的知识点分板块的都写在一张纸上,后来我才知道,那叫思维导图。就靠这一张纸,我的化学中考是满分。

物理,我一直觉得好简单。记住公式套公式就好没啥难点。中考也就扣了一分。奇怪的是高中,我物理就是学的好,经常年级前列。后来也是因为物理竞赛成绩上的大学。我总结,我可能比较善于分解。比较难的题,可以找到题目中的隐约的缝隙,把他们一一分开,化解成各个我们熟悉的东西。越难的题,前边分解时越考验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陪娃学习的时候,听老师讲过归纳法、演绎法,还有我说的分解法,思维导图法(我比较善于图像思维,数学题物理题我也喜欢转化成图像思考),其实我那时候不懂这些方法,就是靠着最基本的喜欢,对老师对家长的回报心态,把一个个难点搞懂搞熟。

我喜欢追着老师问问题,当然是我非常努力也搞不懂的题我才问,但我绝不会一知半解也不去问。

上大学后,看到真的学霸基本不学也可以高数满分,我知道我只是中人的智商,但是中学那点东西,真的没到拼智商的时候。也许每个人的天赋有点差异,但是经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大家都可以。

不一定特别严谨,我总结大致可以包括这些方法:图像法,分解法,归纳,演绎,转化。。。。。

当然,也可以一句话叫做:题海法。

背后的感情是主动的自发的喜欢,不管是享受做题时的快乐,类似满足征服欲望,或者是出于报恩的压力,反正刷题就是了。

(虽然看起来是在刷题,内在的真正的驱动力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