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自从两年前,中兴被漂亮国打压了之后,就有个之前没怎么听说过的词,逐渐进入了大伙的视野:

实体清单。

当然了,中兴直接接触个人用户的机会,也不是特别的多。

所以刚开始,除了股民之外,也没多少不相干的人把这事放在心上。

直到华为也上了清单,备选方案不得不提前浮出水面后,才真正让人们开始在意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了这份清单,就等于是上了“黑名单”。

按理说,“上了榜”的企业和机构应该是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

但是一方面,全方位受制于人的年代早已过去。

在全产业链高度成熟的大背景下,事情并不见得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所以“对面”越是叫唤着制裁,越像是在给“华为们”打免费广告。

而另一方面,从实体清单到制裁个人,这份“黑名单”也有点变得越来越没溜儿。

本以为只有手握核心技术才会被打压,却没想到漂亮国闹了半天,跟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办过不去。

是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连咱们厦门的一位基层民警,都被国家机器给制裁了。

看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成就”,还真不是什么鸡汤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肃的事,变得越来越像闹剧。

闹到了今天,这份清单甚至被国内网友戏称为了“美国国家认证”。

但是,“对面”显然是没把大伙的嘲笑当回事,依然在“跨界”干着各种免费认证的事。

比如说,跟高校评估机构“抢生意”。

“谁上了实体清单,谁就是好大学。”

这是今年6月份流传在网络上的一个段子。

当时,13所国内高校“上榜”后,南昌大学、湖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这些之前名号不是特别响亮的高校,立马就变得存在感爆棚。

而哈工大、哈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更是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不过当大伙都在为这些大学叫好的时候,也有人发现了个问题:

贵为国内高校Top2的清华北大,为什么没在名单之上?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清华北大被人说得就好像是“对面”异地办学的成果似的。

这个事,咱们后面再详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所高校上了清单的事刚消停了半年不到,两天前,又有两所大学荣登榜单。

这一回,被“碰瓷儿”的是古都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双上榜。

说实话,这俩学校上榜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因为南京理工和哈工程一样,都出自“第一军校”哈军工。

其前身,是享誉全国的炮兵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学科之后,这基本就等于“预定”了一个实体清单的名额。

而隶属于工信部的南航,上榜可能也是迟早的事。

毕竟,上榜的院校几乎都和军工、航空航天有关。

南京两所高校上榜后,网络上赞美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是按照“惯例”,夸完了其他大学之后,清华北大几乎必定又得再躺一次枪。

这两天,不仅那些说清华北大留学生留美不归的陈词滥调又来了一遍。

还有不少人抓着他们硕士毕业生扎堆当老师的事,声泪俱下地痛斥人才浪费。

说实话,在“人均中科院院士”的互联网上,我都不敢对这事多言语。

因为前几个月,我拿着数据证明清华北大留学生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不算高的时候,依然能被“院士们”喷得怀疑人生。

这次我学聪明了。

咱不提这茬了,今天就单说清北硕士扎堆当老师的事。

说实话,清北硕士毕业,到深圳拿30万起步的年薪当老师,这看起来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毕竟中小学教育的范畴,跟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就挨不上多少边儿。

而且,没学过师范类课程的顶尖硕士生,也未必就比北师大这些师范名校的毕业生强到哪去。

但是,为啥要质疑去当老师的清北毕业生。

应该被质疑的,不是那些专可着清北“薅”的私立学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师招聘名单一发出来,一水儿的清北名校海归高材生。

就好像进了这所学校后,一只脚就迈进了清华园似的。

但是,招聘名校研究生当老师的事,我并不觉得这是这些私立学校重视教育的表现。

反而更觉得这像是一种营销,一场作秀。

清北之名,用在科学技术攻关上可能无往不利。

但是用在基础教育上,那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在概念上抬高学校的师资水准,用教师的学历出身,为学校组成一份漂亮的“简历”。

人均30万起步的年薪确实不便宜,但是买单的终归是家长而不是学校。

虽然名校硕士们最终的教学成果怎么样,现在谁也说不清。

但是这份漂亮的师资名单,也只不过是为了告诉择校的家长们“贵有贵的道理”罢了。

教和学,在概念的掩饰下变得简单粗暴。

买和卖,在一纸学历上被变得顺理成章。

教育,在私立学校的营销下,正在变得有点“一分钱一分货”的意思。

而躺枪的那个清华北大高材生,又何尝不是过度营销之下的铺路石呢。

我不想去指责去当中小学教师的清北毕业生。

因为如果他们不是去这些私立学校拿30万的年薪,而是去偏远地区一个月拿2300的工资的话,那么网络上的声音,立马就会反转成连绵不绝的赞扬。

或许我们更该关注的,不是清北毕业生去做了什么工作。

而是应该通过这个事,去关注私立学校在摇号招生的政策下,是否在变着法地抬高门槛,割裂人群。

如果有一天,私立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垄断,那么期待用读书改变命运的穷苦孩子,又当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