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打开电脑,便看到这个新闻:

一个初二年级的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没收了手机,随后这个孩子回家后在家中跳楼了。于是家长找学校要说法,找“当事人”(老师)要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道中,家长也说,不是第一次没收手机了。

理解家长的悲痛,但我们不能理解的是,学校与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办?如果正捧拿着手机的你或许也是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看到这个新闻你们将作何感想?这个问题必须回答,今天秦南就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家庭教育首先是失职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所有的好父母都会偶尔辜负他们的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会感觉疲劳、暴躁、有压力、心烦意乱、无聊、迷惑、冷漠、招架不住,或多多少少做不到完美。

这并不能证明我们是情感忽视的父母。情感忽视的父母可以这样分辨他们自身是否对子女有情感忽视:在重大危机时刻,他们在某些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视了自己的孩子,给孩子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或者在孩子成长期间,他们长久地对孩子某方面的需求不听不问。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为人父母,必然会为忽略了孩子买单!

学校教育缺少“情感链接”

悲剧从来不是特例,而是寻常,这样的以前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未来依然会发生。

教育部门与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进课堂,但总有一些孩子不听,不遵守这个规定,甚至屡屡违反校规带手机进学校,在课堂上玩,老师和学校管还是不管?没收还是不没收?学校的责任界限到底在哪里?如果因没收手机带来一系列麻烦,老师和学校可能只能放弃一切管教了!这还是学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家长,我不能像以前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家长们一样去赞同老师是无罪的,任何老师都不应该是教条的,将规则奉为皋臬,教育的对象,一定是人,规则只有作用于人才有教育的可能。

孩子上课拿手机是犯了规则,但是他拿手机是打游戏还是查不会的题,还是给朋友发信息,还是在回复别人的消息……

这些可能性的背后才是问题的本质,也不是流于形式,孩子上课是不是拿了手机,拿了手机就代表没有认真听讲,为什么孩子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听课,是不是跟家长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陪孩子是一个道理?

孰是孰非,不能因为一种形式就去否定教育,因为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误解了教育!

教育一定不是一刀切!

同样,我不是说孩子拿手机就是对的,在课堂上,当然不能说是对的,但是一个孩子如果非常抗拒一个事情的时候,作为教育育人者难道不能深度思考下么,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手机么?当然,不是!

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在衣食无忧的时候孩子们需要的是安全感,手机或是一种,就如现在的我们,在任何一个没有网络的地方会焦虑是一样的,那我们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呢,认真思考,一定会有答案。

社会对于孩子“犯错教育”的失败

在线云课程、在线教育迅速普及,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原来,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是老师教的,更多的信息是来源于网络。

孩子们有有手机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时候,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去利用这个工具。

单独是看家庭、学校、社会,他们似乎都是“足够好的”,因为不管在何时,在哪种文化背景下,核心都是需要为人父母者识别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老师也是足够好的,跟老师一样,教师本能地养育后代茁壮成长。

但是如果这种环境影响发生了改变,会发生什么呢?

人生而不同,先人孔子早就说了有教无类,我们的一碗水教育,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才有教育!

正如我们在抚养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成人并不需要教育大师和圣人。

正如今天我们承认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而缺失这种必要的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不应该在孩子该学习规则的时候给予孩子自由;

在孩子该自由表达的时候用规则去教育;

更不应该在教育的时候只是依附于形式;

最后承担这个悲剧不是不是任何一方造成的,但凡任何一方能承担起来自己的责任,用心做“教育”,便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