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反而伤害了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弑母”这个字眼,又一次成为触目惊心的话题:12月1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杨某,杀死了自己46岁的陪读母亲徐某。

据悉杨某对母亲的管教早已有了逆反之心,对母亲的唠叨更是不耐烦,在12日上午,杨某被愤怒冲昏头脑,在肢体冲突中将其母杀害。

目前警方已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此事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这已经是近一个月以来的第二起弑母案件了!11月12日晚,南京某高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李某,也因难以忍受母亲谢某的说教,与母亲产生冲突,持刀捅死了母亲。

新闻里的孩子,真是让人背脊发凉。

青春叛逆期、高考的压力、母亲的陪读……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共性,是哪一种因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持刀弑母的那个高三学生

他母亲也曾向他举刀

先说11月南京弑母案,这是案子里让我留意到的一些细节:

李某的母亲谢某曾经是一名教师,辞职后和儿子在学校附近的小区租房备战高考,她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育的陪读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子俩住房

李某平时的行为表现一切正常,案发前也无异常。特别的是,他还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案发前两个月还因考试排名大进步被校内表彰。

为什么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父母眼里的乖孩子,最后成了杀人犯?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家庭的母亲负责任、孩子争气成绩好,应该是很幸福的。

但据李某班上一位同学的家长透露,这位母亲极其强势,早前经常对李某苛责辱骂。

有一次,李某还拿着菜刀来到他们家避风头,是因为谢某在家因教育问题用菜刀恐吓儿子,李某夺下菜刀逃离后去了同学家避难。同学母亲曾尝试和谢某沟通,但谢某性格比较固执偏激,沟通很困难,聊过几次也就放弃了。

对儿子的期望过高,并长期采用“反教育”,处于高三关键阶段的孩子被妈妈如此“负责”,最终精神崩溃。

11月12日晚,李某终于忍受不住,持刀将母亲伤害,事后逃离现场,在同学家借宿一晚后,第二天到校交代情况,并向警方自首。

虽然12月的阜宁杀母案的案件细节披露较少,但我想它与这起南京弑母案的起承转合一定是相似的。

2

教师家庭的孩子

心理健康问题高发

孩子杀害母亲的悲剧,根本不是这一次两次。

5年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震惊全国,在逃亡了1162天,弑母的凶手吴谢宇才被捕。南京弑母和这起案件很像,令人关注,是这些案件中的“反差感”

吴谢宇是个超级学霸,从小就是个完美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经济学。

父亲是国企领导,他的母亲跟11月的南京弑母案受害者一样,也是一位人民教师,教学能力突出,道德感原则性极强。在大家眼中,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前途一片光明的知识分子家庭。

吴父病逝后,吴母就一人把儿子抚养长大,在吴母的精心培养下,吴谢宇继续一路演绎着他的完美。

可没想到在吴谢宇大三那年,他一手策划杀害母亲,还编造谎言,伪造两人出国的假象。

他意识到,只要有母亲的存在,就无法真正做回自己,只能是母亲想象中那个完美无缺、已经麻木的“演员”。

自称是吴谢宇的某位前女友透露:吴母总把最不堪的一面留给儿子,自视甚高,导致儿子长期处于压抑情绪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吴谢宇逃亡的3年里,在酒吧做过男模、投入十几万买彩票、多次进出不良场所……从前的完美少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在关于讨论吴谢宇的帖子下,我看到有一位同样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是老师的女孩,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985本硕毕业,这样的一个才女却对吴谢宇感同身受,她说:

“我非常理解他,我也曾想过:我和我妈只能活一个……她逼我考研,一天十几个电话,内容都在辱骂我,说我是个废物,不考研一辈子就完了;还要我汇报一言一行,在家哪怕去厕所,都要在门口等着我……我被逼出心脏病,每天心悸喘不过气。”

虽然以上都是极端的个别案例,但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共性和反思的:为什么这些出生在教师家庭的孩子,反而心理健康问题高发?

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曾做过一个青少年犯罪调查,发现调查的个案中有相当一部分违法青少年,都来自同一类型的家庭——中小学教师家庭

另一份校园调查问卷显示,有自杀倾向的危机样本里,也有50%来自于中小学教师的家庭。

3

看似良好的家庭背景

反而伤害了孩子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日,为什么向来被视作园丁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却表现得这么糟糕?

教师的身份往往看过太多优秀的孩子,他们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样优秀的。因此,他们会一定程度上延伸自己的义务范围,把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学作风延续到子女身上。

“好为人师”的父母往往会盲目自信、缺乏共情和自省,容易从想当然的视角,漠视孩子的感受,认为按照自己的做法,必定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对于自己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只是老师,在恪尽本分后终究无法越俎代庖,学生的大方向还是掌握在他们自己和父母的手中。而在自己的孩子,就可以无视界限,最大限度执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于是这类教师父母和孩子发生矛盾,或者出现一些行为、情绪问题时,没能从“教师”的角色切换到“父母”,处理方式仍然是权威严师型的,而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给予倾听、理解和积极的引导。

虽然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但这种情况在老师这个行业里的比例,确实远高于其他行业。

之前看到樊登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管孩子一定是越“轻松”越好,劲使大了一定错。

管教孩子没有错,但管教不当真的会死人,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教育孩子中,切忌超限效应——因刺激过多、过强、过长,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千万不要让孩子,陷入这样过犹不及的效应中。

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有这3个共同点:▼

- 家庭教育刚柔并济

发现孩子在某些行为上出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阻止,而是走进TA的内心,了解犯错的原因,并引导孩子反思如何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有效保护。

- 让孩子参与成长,自己做决定

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可以从让他们自己做生活上的决定开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习观察、思考,并做出行动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家长的指令去行动。

- 学会放手,脱离“父母”的舒适区

避免对孩子产生“关怀强迫症”,不做太善解人意的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不是爱。

那些“弑母”的孩子都是被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给压垮的,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能承担得起家长的梦想。

愿我们都能成为精神独立并且自由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TA的内在动力,这才是每个家长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