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初,一个寒冬岁末的日子,小年即将来临,上海的老百姓们已经开始筹备起过年的物品,闸北街道的商业热闹非凡,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和东方图书馆的职员还在做年前最后的忙碌。傍晚,寒风习习,工人们完成了当日最后一点工作量,纷纷往家里赶。

突然,一声“轰隆轰隆”的巨响打破了所有。日军陆战队突然袭击了上海闸北,炮弹轰炸的声音吓坏了还在吃饭的孩子。街道多处惨遭毁坏,然而,日本军方并未就此停手,到了第二日早上,日本专门动用飞机炮弹,对着早已在地图圈中的位于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进行了更为惨绝人寰的焚毁。

商务印书馆的总务处、编译所以及旗下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皆因中弹起火。一夜之间,这家从清朝晚期历经30多年苦心经营的企业惨遭被毁。然而,悲剧远未结束,2月1日,一群日本浪人又潜入被他们漏炸的遗珠——商务印书馆旗下“东方图书馆”,对其进行了毁灭性的纵火,馆内珍藏的带着中华文化命脉的45万册古籍善本和大量舆图、碑帖、地方志
倾刻
间化为灰烬。

为何日本人会对商务印书馆这样区区一家中国企业,不惜动用飞机炮弹也为毁之?为何在一轮炮轰完后,又命人再折回专门对一个图书馆进行纵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最早的文化企业

商务印书馆创立于清末晚期,由四位草根同学于1897年共同出资成立。他们分别是夏瑞芳、鲍咸恩、鲺咸昌、高凤池,因为四人都曾在学堂里学习过排印技术,之后又都在书馆、报馆里工作。

当时的上海,因为洋人的涌入,一时间,社会上流行起来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学英语必然需要英语教材,夏瑞芳及其他三位同学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商机,于是,大家一协商,一拍脑门,一起凑了3750银元,在上海江西路首德昌里末街租了一间屋子,并购置了几架印机,取名“商务印书馆”,由此开始了印刷出版业务。他们开始译介英语教材《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出版后广受欢迎,业务量也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清王朝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国人对西学、新学、新教育运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印刷的需求也日益增多。1900年,基于业务的增量与技术的需求,商务印书馆收购了一家由日本人开设的修文印刷所。次年,又再次扩大规模,招添新股,张元济、蔡元培等文化名人也加入到了商务印书馆。

1902年,商务印书馆分成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已经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公司,时任总经理由初创人夏瑞芳担任。

夏瑞芳广纳人才,对企业管理目标长远,他的招股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一家小小的印书作坊而言,更是带来了打开商务的无限可能。

当时,蔡元培作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时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张元济也参与了教科书编写工作。当蔡元培因苏报案后离开上海,张元济就接任了编译所所长职位,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思想新潮,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又非常有远见,有魄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元济刚加入商务印书馆时,这里不过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他放弃了自己在南洋公学的显赫地位,一个转身,与夏瑞芳等弄堂里的小业主们合伙。这个转变,让他身边的人愕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中国的教育必然要变革,变革必须要“开启明智”,而“开启明智”一 定要出版好的书,张元济想到了做适合国人教育的教科书。

教科书直接影响关系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此前,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张元济接手编译所后,先是延请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一起参与制定了系统又全面的编辑计划,1903年 ,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在这帮文化名人的精心打磨下编排出版。之后,他们编印的高小、中学教科书相继问世,一时风行全国,得到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

他带着这样一份殷切的希望与使命加入到商务印书馆,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基石。他参与规划的教科书出版上市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同行们纷纷效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4年,商务印书馆不仅在出版教科书与各种读物取得卓越成绩外,同时,印书馆还着力创办发行《教育杂志》、《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及《少年杂志》等刊物。后来的著名作家茅盾就曾在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任主编,老舍、巴金、丁玲等人都是通过该刊走向文坛的舞台。可以说,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出版界、印刷界还是在刊物界,都是业界中的翘楚。

除了出版、创刊,商务印书馆还大力兴办教育机构,尚公小学、商业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养真幼稚园等先后在上海创设。

在随后的几年光景,商务印书馆迅速扩张,分别在北京、武汉、广州、香港等三十多个城市设立分馆。一时之间,商务印书馆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家现代化印刷出版企业,到民国成立前后,一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文化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藏文化企业,古籍藏量惊人

商务印书馆发展如此成功,离不开初创合伙人如夏瑞芳等人的开明及远见,也离不开后来入股的文化名士,更离不开率先开拓出版教科书的张元济。

在完成出版教科书的心愿之后,翰林出身的张元济的国民教育推进愿望并未停止,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全国各地大肆兴办新式学校,商务印书馆的珠算、史地、英语等教材也走进了学堂,张元济这位文化匠人却在此时做起了古籍影印。

影印古籍是非常耗神、耗精力、耗时间的一件事,更何况张元济这样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应对,一字一句都反复斟酌考察的人。光一部《四部丛刊》就花费了他整整7年时间,从定书目到全国各地寻访藏家与收集善本,再到后面的编辑、文字校勘、印刷纸张,张元济从头到尾亲力亲为。

1928年,为了能让《四部丛刊》更完整、精准展现在世人面前,张元济已经年逾六旬还亲赴日本。在之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他寻遍了东京、京都各地的藏书馆,只要看到有汉籍古书,他都会废寝忘食的记录、拍摄。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带回了46种罕见古籍的摄影底片,其中不乏有被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购走的皕宋楼藏书。

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的今天,想要看到包含最多的宋元明善本,也只能是张元济的这部《四部丛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张元济耗神的还有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就是《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编写,这本书主要编撰的是中华民族三皇五帝的完整历史。此前,历史上流传着各种不同朝代的版本,许多孤本、善本散落在全国各地。

完成这部《百衲本二十四史》需要张元济很好地选择最合适的底本,再汇集各地的其它版本进行古书整理,全部以手写进行校勘、批注。这当中,因流传下来的宋代版本的书有缺卷,又需要收集其它宋本进行配页,前前后后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这本《百衲本二十四史》才终于问世。

当《百衲本二十四史》完成了,张元济一手打造的东方图书馆也成为了东亚第一的图书馆。

馆内藏有他二十多年苦心收集的宋、元、明、清古籍善本和孤本3700多种,共计35000多册,此外,还有大量舆图、碑帖。此外,还有当时中国最为齐备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

如果说商务印书馆出版业、印刷业都在后来让同行竞相模仿,但是张元济成立东方图书馆收藏如此庞大数量又价值连城的古籍,则是任何同行想模仿都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元济在善本、孤本倾注了二十多年的心血,这本是他一生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奈何天妒英才,如此红透半边天的商务印书馆竟然早就被日本人垂涎三尺。

1932年,他们闯进中国的土地 ,闯入上海,对商务印书馆的总务厂、四个印刷厂、尚公小学、东方图书馆等进行了毁灭性的炮轰。总厂被毁、印刷厂倾刻间覆灭、小学校只剩下半壁残片、“东方图书馆”这幢五层楼高的东亚第一图书馆一夜间突然消失……

随之灰飞烟灭的,还有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苦心收藏的45册珍贵藏书,都在倾刻间,绝迹人寰,成为比肩“火烧圆明园”的又一最大劫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当时的事件,日本人是这样放言的:

烧毁上海闸北几条街,要不了一年半载就可以恢复重建。但是,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毁灭,却永不能恢复。

时年已经65岁的张元济更是备受打击,事发后,他带着沉痛的心情连日勘视总厂,竟是百不存一,而当他看到东方图书馆竟然片纸不存,这位老人更是留下痛心的泪水。

他甚至开始悔恨起自己来,要是当初不去收集这些古书,让它们仍然散存在各地就好,这样,说不定可以逃过这一场劫难……

多年过去,如今的商务印书馆总部迁址首都北京,依然给国民带来了文化滋养。只是,从此之后,作为当时远东巨头企业的商务印书馆再也没了曾经的辉煌。回看过往,那些被毁灭的踪影,已再不复寻见……

可惜,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