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7日,美团因“大数据杀熟”被网友“气呼呼”地送上热搜,当天美团便发布申明称,预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

但网友在《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曝光的问题依然能“啪啪”打美团的脸。

该网友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时间点单,会员账号的配送费仍为6元,而非会员账号仅为2元。

美团把责任追究在“历史定位缓存偏差”有点勉强,而且当事人态度也很明确,不认同美团的解释。

公司研究室还发现,在上述文章提供的截图中,会员和非会员的满减活动也不一样,明显非会员的要便宜。

美团的策略不止是针对会员,老用户(包括会员)都在被杀熟,新用户(停留时间短也算是新用户)的优惠策略,老用户享受不到,会员只不过是用钱买了红包的权益。事实证明,也在配送费和满减策略上被“杀”回来了。

美团的杀熟价或许只有几元,要知道美团2020第三季度餐饮日均单量3490万单,因此,这笔“4元”差别价格收入可不菲。

大数据让个人信息“裸奔”

当然,“大数据杀熟”也因美团外卖在市场上有足够的话语权,虽然有竞争对手饿了么,但美团正在慢慢向超级生活平台靠拢,酒店、机票、电影票、优惠券、团购……解决了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一个APP收割“熟客”显得太轻松。

另一方面,这样的行为也是源于最初始的烧钱大战,美团为了和饿了么等抢占市场份额,大量对用户补贴,一旦用户成为忠实用户(购买会员或者老客),形成市场垄断,平台就想尽快回补之前烧钱大战时留下的财务窟窿,忍不住开始“收割”。

“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本质上仍然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利用大数据收集用户信息,形成行为画像,进行归类后,开启个性化推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平台会为每个消费者设置关键词,推测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最后会造成向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来赚取更多利润。

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最早出现在旅游业。

2018年,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轰飞猪旅行APP的“杀熟”行为,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当时就有消费者称,同样的机票或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出许多。

出行领域的机酒业务可不止是几元,甚至可以差出上百元。

北京市中产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冬认为,平台因大数据会完全了解消费者喜好,某种程度个人信息完全处于“裸奔”状态,商家会因此提供差别价格。对消费者采取歧视待遇,不当使用用户信息,会员反而不如非会员待遇,有违常理。这本质上会导致对消费者不公平,也违反了《价格法》。

垄断成为大数据杀熟的“保护伞”

当然,美团不会承认大数据杀熟,也不敢承认。事实上,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圈养式”的获利方式也是互联网巨头的常用打法。淘宝、飞猪、饿了么、滴滴、携程等APP,哪个没被曝光过?更无奈的是,我们深知被“宰”,却没法反抗。

眼下,这些APP包围着我们的生活,从某种角度讲也在主宰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有位网友曾评论道,明知道这些APP在杀熟,却无法卸载。所以,比杀熟更可怕的是垄断。这些互联网巨头已经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着我们的行为数据,控制着我们的消费频次,还会提供资金支持甚至给予贷款。像虚拟信用卡、备用金小钱包、借款产品、分期消费产品,这些巨头们最终的目的是把手伸向金融服务。而我们一旦被金融产品绑定,也就成为了巨头们的忠实“会员”。

韩冬表示,大数据杀熟违反了《反垄断法》。比如美团,在外卖市场份额较大,可以认定其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其对同时间同地点下单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配送费,很明显,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反垄断法》。

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目前正在制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平台等适用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规定,细化反垄断法律制度。

360公司CEO周鸿祎曾公开谈过巨头垄断的危害,他表示,一些规模小的创业公司刚有点成就,巨头们马上可以“克隆”一个类似的公司,会卡位创业公司的资源、人脉等限制发展,最后这些创业公司只有被收购或者破产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巨头越来越大,正是因为它们基于垄断地位,有足够的市场支配权。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就像银行可能“大而不能倒”一样,巨型数字平台也可能有“大而不能拆”的特征,如何进行合理监管,对全世界均提出挑战。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应防止部分市场主体凭借技术优势独占数据收益,有效制止利用数据与相关技术优势开展不正当竞争,进行大数据杀熟、侵犯用户选择权的行为。并且,有关部门应有权限访问、使用由市场主体产生、加工的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相关数据。

互联网平台的垄断已成为大数据杀熟的“保护伞”,对这类明知故犯的行为,不要寄希望于数字巨头们的道德觉醒与自律,能喝止它们的有效办法就是诉诸《反垄断法》。与此同时,确实需要赋予监管部门访问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相关数据的权力,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及时制止越来越频繁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公司研究室 姜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