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仅一天,印军王牌旅便遭全歼,张国华:从未打过如此轻松的仗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素来被称为是“人类禁区”,对于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高寒和缺氧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折磨。如果罹患可怕的高原反应,轻则卧床,重则丧命。而对于军事人员来说,青藏高原更是禁区中的禁区。无论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还是对于后勤运输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汉唐以来,中原军队就经常在青藏高原作战。从总体来看,败多而胜少。例如唐代名将薛仁贵指挥的大非川之战,18万唐军全军覆没。青海湖之战,10万唐军片甲不返。即使偶尔打了胜仗,也要付出极大代价。例如在石堡城之战中,唐军围攻仅有数百吐蕃士兵防守的石堡城,竟付出了数万士兵死伤的代价。直到今天,石堡城遗址附近仍有死难唐军的尸骨出土。

都说“蜀道难”,青藏高原要比蜀道难上千倍、万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中原军队逐渐意识到。在青藏高原作战,需要极高的想象力和执行力,而且决不能把战争拖入久战。一旦进入相持阶段,辎重运输将变得相当困难,士兵的士气和身体也会在高原反应的摧残下每况愈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结出这一点后,唐代名将高仙芝在克什米尔,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灭国之战——小勃律之战。这场战斗有多“异想天开”呢?小勃律国位于高山之上,海拔高达5600米,只有一座桥可通。高仙芝的士兵们都认为自己的主将已经“疯了”。但就是如此,高仙芝却出其不意、兵不血刃地灭掉了这个“不可能攻陷”的国家。其胜利因素无非就是迅猛以及“异想天开”。

时光越千年,在藏南克节朗地区,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又打出了一场“小勃律”式的战役,而这场战役的作战计划,同样大胆、同样异想天开,而赢得也同样干净利落。甚至可以说,打出了数十年的和平。

自5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政外交形势日趋复杂。印度步帝国主义后尘,逐步向北入侵,蚕食我西藏地区。经过我国再三警告,然而印度人仍置若罔闻,甚至还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不断向藏南以北入侵。

是可忍,孰不可忍。毛主席在1962年10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指出:

“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就只能奉陪了。”

自唐代王玄策以来,中国和印度就从未直接发生过战争。但是印度在英国统治时期,曾多次作为英军的仆从军,入侵过中国。特别是在八里桥之战中,印度锡克骑兵大败满蒙铁骑,最终将马蹄踏在了紫禁城的地砖之上。虽然印度“狐假”大英帝国的“虎威,但是印度军人对中国军人却依然颇有优越感。他们甚至喊话,一个印度军人可以抵挡十个中国军人。即使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印度依然十分嘴硬,仍声称:“一个印度兵可以顶五个中国军人”。

正因为印度军人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们才敢于肆无忌惮地向前推进,甚至孤军深入,在克节朗地区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在这里,印度驻扎有号称“打遍欧亚非”的王牌部队——第7旅,修筑了大量堡垒,相当扎眼。若要惩罚印度,克朗节地区是不得不拔的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打好第一仗,毛主席将时任西藏军区司令的张国华叫到了北京。张国华,生于1914年。15岁便参加了工农红军,在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中,张国华每次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解放战争期间,他所指挥的18军历经74场战斗,从长江下游一直打到了川藏边境。

1950年,张国华又率部进入西藏,并在昌都大破西藏分裂分子组成的军队,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军政双全的张国华驻扎于西藏,变战斗队为生产队,在西藏开展了农业生产运动。在积累大量粮食的同时,张国华还率部击溃了西藏高层奴隶主的叛乱,解放了千百年来惨遭压迫的西藏农民,让人民彻底在西藏站稳了脚跟。十多年来,张国华对于西藏地形、民情、军情都了如指掌,是指挥这场中印之战的不二人选。

在中南海,面对毛主席的问询,张国华总是对答如流。首先,毛主席问他:“听说印度的军队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啊?”张国华回答:“打的赢,印度精锐部队大概相当于国民党的中等部队,请主席放心!”

在得到我强敌弱的情报后,毛主席又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和印度作战的经验,万万不可轻敌,更不能产生浮躁的情绪,一定要认真对待、精心布置。

然而会议刚结束,张国华就制定了一套看起来很“浮躁”的战术。张国华决定在短时间内,将盘踞在克朗节的印军第7旅全部吃掉。实际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很多人都主张“小打”,就是吃掉敌军一个营,这样非常慎重,也非常保险。

然而张国华思索再三,认为这个计划是行不通的。在北京的会议上,张国华充分揣摩了毛主席的意图。他明白,这次与印度的战争,是一场吓阻型战争。其目的在于将印度人彻底打怕,让他们几十年不敢再犯边境。消灭一个营,确实简单,但是不疼不痒,难以达到吓阻的目的。而且仅仅吃掉敌人一个营,容易打草惊蛇,形成长期相持的局面。而高原作战,最忌讳久战。

因此张国华认为,如果要打,就一定要“大打”,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将印度人打痛。于是他制定了另一套方案,就是直接吃掉敌军一个旅。

在高寒、险峻的高原围歼敌军一个旅,说实话谈何容易,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他将作战计划呈交中央时,几位老帅都感到太冒险了,有些不同意。然而毛主席从来都不喜欢墨守成规。他把一个“更保险”的文稿推到一边,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道:

“21平方公里,2000多人,做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得到吗?”

但最终毛主席深吸一口烟,然后指着印军据点大手一挥:“扫了它!”

得到毛主席的首肯后,负责这次战斗的419部队便在张国华的指挥下,趁着夜色进入战场,开始了潜伏。而这场战斗的作战方式,将是我军最擅长的夜战和迂回作战。

张国华在制定作战计划方面颇为胆大,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却十分审慎。为了全歼第7旅2000多印军,张国华集中了一万多兵力。都说兵马未动,辎重先行。在作战开始前,我军已经囤积了2亿斤粮食以及大量弹药。可以说,我军是以“雄狮搏兔”之势,在对付印军。

在具体部署上,我军从两翼发动攻击,以敌军左翼为主要突破点,然后迂回其侧后,截断敌军退路。最终在敌人之间迅速穿插,将印军分割成几块,各个击破。

10月20日5点14分,东方刚刚露出一抹光芒,一发尖锐的迫击炮弹划破了天空的宁静。当时,印度军队还裹着毯子睡觉呢?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解放军的进攻不是来自他们所预想的克节朗河北岸,而是来自于他们侧后西南方向海拔更高的高地之上。原来在他们还沉醉在梦想的时候,英勇而迅捷的解放军早就扛着迫击炮,绕到了他们侧后方。这种迂回战术,即使强大的美军都挡不住,更何况印军?

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炮击,150发迫击炮弹准确地落在了印军头上。印军想利用迫击炮反击,但他们刚一露头,便被我军准确的炮击炸上了天。

炮击结束后,我军便在冲锋号的指引下,向印军发动了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势。对于这一幕,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军应该非常熟悉。但是长期没有打过硬仗的印军,哪里见过这个架势。战斗刚一打响,印军中路部队便陷入了混乱,彻底失去了统一指挥。

印军虽然拥有地利优势,但是他们的武器却完全不行。他们使用的,仍是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而我军使用的,则是56式冲锋枪。在密集的弹雨中,印军溃不成军。到了9点30分,印军中路第二拉齐普特营全军覆没,仅60人逃脱。

就在中路激烈交火之时,我军东线助攻部队则在炮火掩护下,越过克朗节河,向敌卡龙地区迅猛穿插,仅用90分钟就拔掉了敌军32座地堡,该地驻守的精锐部队——廓尔喀步枪联队仅有少部分士兵逃脱,绝大部分士兵不是被我军打死,便是因为缺衣少粮冻死在群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5个小时,印度第七旅便彻底崩溃,战斗也就进入了垃圾时间。11月22日傍晚,克节朗地区的战斗基本结束,前敌指挥部发现,基层部队上报的毙敌和俘敌数量与印度第七旅实际人数严重不符。因此指挥部断定,有大量溃兵逃入了深山。经过66小时的搜索,1900多名印度官兵向我军举起来双手,其中包括其旅长达维尔。

仅用24小时,便全歼敌军王牌旅,张国华“异想天开”的大买卖,竟轻而易举地做成了。事后,张国华耸耸肩说:

“我从军33年,从未打过如此轻松的仗。”

就这样,张国华和他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战胜了高山,更战胜了印军王牌,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拿着战报,毛主席不禁感叹:“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啊!”而张国华,也继他的唐代前辈高仙芝之后,被印度人尊称为“中国的雪域战神。”

1972年张国华将军在主持一场会议时,不幸突然倒在了会场,离开了人世,年仅58岁。很显然,长期的高原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摧垮了他的身体。对于他的去世,周恩来痛心不已,伤心地说:“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的走了。”不久,毛主席罕见地拒绝了四川会议代表见面的要求,他黯然说:“不见了,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