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樊鑫

编辑 | 杨中旭

近日,健康险的政策环境又发生了重要变化。

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再次明确要加快商业健康险的发展,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此外,会上还提出,健康险将成为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鼓励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及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

随后的1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这份监管办法从去年底开始制定,历时近一年、两次征求意见,现在终于落地,并将于明年2月1日起施行。这份监管文件,给互联网保险业务划出了一定的边界与红线,这将让过去跑得太快的百万医疗险、惠民保险等险种实现规范化的经营。

近年来,健康险实在是跑得太快了,在医疗和保险两大行业一骑绝尘。过去5年,健康险保费规模CAGR(年复合增长率)达28.5%,是增速最高的险种。在2016年,健康险规模仅为4043亿元,在2020年,截至10月份,健康险已实现原保费收入7162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万亿级别。在今年1月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监管方提出力争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

然而,健康险保费增长很快,行业整体的迭代速度却显得慢了很多。从某种角度来看,整个健康险行业才刚刚开始发展。

健康险的本质是转移支付。用户将费用付给保险公司,而没有将费用直接付给医疗机构,本质的诉求是想享受到效率更高的健康医疗服务。转移支付让费用多了一层流转,会带来成本的提升,因此健康险行业必须要回答的是:对健康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是否大于了费用流转成本?

自2016的市场爆款——百万医疗险诞生以来,健康险在产品上确实走上了创新之路,长期医疗险、特药险也相继问世,今年以来各地风行的惠民保更是带动医疗险迈入两位数价格时代。

但是,从业界许多的评价我们可看到,虽然这些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教育作用,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险的免赔条款设置得如此苛刻,用户只有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产品宣传里所说的上百万保额,健康险给用户的真实保障是远远匹配不上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只有切近用户保障需求的产品,未来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过往的健康险市场是强渠道依赖的,传统渠道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通过保险代理人销售的健康险占到60%以上,线下的强渠道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随着整个行业迎来数字化的提升,行业逐渐往线上走,主导这个行业的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保险巨头,应该建立起更强的线上化服务能力,让中台和后台实现革命,让营销、核保到理赔等流程变得数字化和实现效率提升,并在运营过程中沉淀下结构化的数据,才能在未来实现数据驱动。

从产业链来看,健康险经营涉及“医、药、保、健”多个环节。客户直接或间接地从保障支付方获得健康保障经济补偿;从医疗服务方获得诊断、治疗、配药等服务;在健康服务方接受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获取健康激励。但目前,各方的结合还远远不够,只有紧密、创新的医疗服务网络、模式,才能实现健康险的创新支付。

中国巨大的医疗健康保障需求定义了健康险的市场前景。在2018年,中国医疗支出59122亿元,个人支出16912亿元,个人自费的比例仍然高达28.61%。从近两年的政策指向来看,健康险无疑将成为除医保以外的第二大支付方。

2万亿健康险市场渐行渐近,但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