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业化推动经济规模化和人口城市化。人口集聚的规模,基本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江苏省人口流动总体上呈现“孔雀东南飞”趋势

——苏南经济发达,是人口净流入区。如苏州2019年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减去户籍人口)超过352多万人,总人口超过千万。

——苏中人口大进大出,略有净流出。如南通2019年人口净流出28万。

——苏北人口净流出,规模很大。如宿迁2019年净流出98.6万人。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入密切相关,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与人口流动正好相反,从苏南向苏北递减。如2019年苏州为17.92万元,南通为12.83万元,宿迁为6.28万元,最高是最低的2.85倍。

一、苏南苏北人口流动特点

2000年以来,苏南五市人口净流入总体为正,且规模较大,如2018年流入大致有800万人,主要是来自苏北安徽。从苏南各市区和下属县市来看,市区是净流入,下属县市也是净流入(即使有个别下属县市人口流出,也基本上被市区所吸收)。人口流入苏南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年轻人多、工资水平高等。

苏北五市市区和下属县市人口皆是净流出,稍有区别的是前者流出速度没有后者高。说明苏北不仅市区、也包括下属县市,在产业、工资和发展前景上,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力均不高。虽然苏北城市市区的个别地方如核心城区,人口可能增加了一些,但是与大量的人口外流相比,总流入仍然为负。因此,苏北各城市市区的极化效应也并不显著,表现为千亿级产业集群不多、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不多、创新能力不强、自身品牌影响力有限。比如徐州2006-2019年,户籍人口从934.73上升到1041.73万,增加107万人,但是,2019年净流出人口增加到159万人,常住人口基本徘徊在876-882万之间。最低的2012年只有856万,后逐年上升到882万。意味着新增的人口,尚不够外流的。连云港市区人口净流出先负后正,说明市区极化效应困难重重。总体上一方面是外来的劳动力流入不多,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回流仍然有限

2014年之后,省内城市人口净流动开始放缓,苏北人口净流出和苏南人口净流入均减少2019年常住人口的最新数据显示,江苏省所有城市除连云港外,全部是正增长,尽管这个增量很有限。人口流动放缓的一个原因是苏北工业化加速,另一个原因是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前者表现为苏北经济增长率高于苏南

2009-2019年,宿迁、淮安、连云港三个城市的GDP增长率排在全省前三名,分别为274.7%、245%和233.6%。而增速最低的后三名却是苏南的三个城市,苏州148.5%,镇江146.8%,无锡137.4%。

同时,后者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提升以及普通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导致人口净流入放缓。另外,户籍管理放松后,更多的外来人口很快获得户籍,也降低了净流入数字。虽然苏北五市人口流出总量减少,但是其常住人口仍然低于户籍人口数较多,主要是外地流入和返乡人员均不多等原因造成的。

人口流动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从人口老龄化角度而言,苏南远低于苏中苏北。后者的较高程度老龄化,将对江北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二、苏中三市人口流动的特殊性

南通市

苏中三市情况正好介于苏南苏北两者中间,属于大进大出置换型人口流动模式,且三市各有特点

先看泰州。泰州市区和下属县市与苏北的相比,虽然也是人口净流出,但有三个不同:一是净流出的规模不大,总量不到40万人,二是市区净流出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主要都是下属县市流出,三是靖江是苏中少有的人口净流入县(市),每年大致有2万人左右。

再看南通扬州,其情况也很特别,表现为市区和下属县市明显分化,如果把下属县市流出人口相加,远比全市净流出的人数多。说明市区人口集中度上升,下属县市流出人口被市区吸收了相当一部分。也可以推论,苏中三市人口即使是回流,也主要在市区就业,而较少分流到下属县市去。在人口净流出总体减少,市区人口集聚上升,说明市区的产业导向和人口吸引力在上升,有助于扭转人口不断下滑的趋势

当然,这三个城市均存在市区与下属县市争夺发展资源的现象,包括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这种关系与苏南不同的是,苏南中心城区和下属县市,人口均是净流入的,各地同质化比较明显,竞争优势差不多,因此,资本和人才在市区和下属县市差别不大,中心城区即使有意愿吸纳外来人口,也难以撼动下属郊县的发展潜力。与苏北相比,后者的情况要更差一些,即鉴于市区所占据的行政优势和经济资源,苏北各市区和下属县市争夺人才、资本和技术等发展资源会更加激烈。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苏北人口外流的趋势不会减弱。

但是,苏中又存在明显的人口置换效应。三市相比较,南通迁入量略高于其他两市。扬州和泰州迁入水平相当,扬州平均高于泰州9万人左右。南通2005、2010和2015年迁入量分别为61.49、101.72万和96.17万,皆高于苏南地区的镇江,泰州同期迁入量分别为36.40万、65.36万和72.39万。但是,计算出非永久性转移人口净迁入量,苏中三市又均呈现净流出状态,这说明,苏中三市流出的人口要比流入人口数量更大,形成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置换。

以南通为例,在“量”上,2019年末全市净流出人口数量为28.02万人,虽然比2010年净流出减少了6.72万人,但仍然是苏北和安徽等地人口置换的结果。人口净流出逐年减少的原因是由外出人口逐年减少甚至回流、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共同形成的。在“质”上,主要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置换成低学历和低技能人才。南通2019年流出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为29.0%,而流入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为23.7%。当然,流入人口平均年龄较低,有助于缓解当地人口老龄化问题。如南通2019年流出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周岁,流入人口平均年龄为32.2周岁。

对苏中三市不论是学历和技术水平的置换,都对当地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长三角城市群26城人口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市

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人口分布、城市结构以及各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是怎样的呢?

梳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区人口等数据后发现,从城市规模来看,目前长三角有1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和3个I型大城市。此外,截至2018年,长三角有7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超过了100万大关,主要分布在苏南和杭州湾沿岸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其中上海城镇化率为2015年数据

常住人口差异大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个城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54亿人。

在这26个城市中,各市的常住人口差别较大,其中上海、苏州和杭州位居前三,2018年的常住人口分别为2423.78万人、1072万人和980.6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2015~2018年,杭州年新增常住人口分别为12.6万人、17万人、28万人和33.8万人,照这一态势,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也有望突破千万大关。

南京、宁波和合肥分列常住人口第四到六位,均属于800万梯队。从目前来看,上述6个城市包含了1个直辖市(上海)、3个省会城市(杭州、南京、合肥)、1个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全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苏州)。

26城中有5个城市2018年的常住人口总量低于300万人,分别是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和舟山,除了浙江海岛城市舟山,主要来自安徽皖江沿岸。其中,舟山的常住人口最少,仅为117.3万人。

从城镇化水平来看,有9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了70%,其中,上海和南京都超过了80%;杭州、无锡、苏州、合肥、宁波、常州和镇江在70%~80%之间。

苏南5市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9%,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浙江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十分发达,实际城镇化率也很高,只不过很多人虽然实际上已经住在城市,但户籍还在农村

26城中有5个城市的城镇化率低于59.58%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铜陵、宣城、池州、滁州和安庆,其中安庆尚不足50%。这也说明,安徽皖江城市群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未来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都将大幅提高。

一超二特三大

城区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座城市集聚和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

这里的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即地级市城区不包括下辖的县级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根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城中,有17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了100万人大关。

其中,上海的城区人口超过了2000万人,位列第一位。上海也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一座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南京杭州人口均超过了600万人,处于特大城市行列(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未来这两大城市将向超大城市进军。合肥苏州宁波的城区人口超过300万,处于I型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行列。

也就是说,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一超二特三大”的格局,也是我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现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这一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南通、绍兴和芜湖这11个城市,这恰恰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区人口规模前11位的城市,可见城区人口规模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26城中还有12个城市城区人口低于100万人,处于中小城市行列,其中江苏2个、浙江4个、安徽6个。总体上看,同样属于发达省份的江苏和浙江,江苏的城市规模普遍要比浙江大一些。

江苏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说,江苏的城市规模比浙江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然条件,浙江山区多、平地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

另一方面,从发展基础来看,江苏从计划经济时代至今,GDP总量一直都位居前列,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国前三名内。相比之下,计划经济时代,浙江处于海防前线,重工业和大项目在浙江的布局很少1978年,浙江的GDP仅为江苏的一半,总量仅位列全国第12位。

浙江之外,安徽的城市规模也相对较小,除了合肥和芜湖,其他几个城市的城区人口都少于100万人。一方面这与安徽沿江城市常住总人口规模普遍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安徽的城市城镇化率普遍不高有关。

7城人口净流入超100万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那么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如何呢?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18年,26城中共有16个城市人口实现了净流入,其中7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量超过100万,分别是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无锡、南京和嘉兴,除上海外,主要分布在苏南和杭州湾沿岸。

其中,上海的人口净流入最多,达到了976.21万人,也是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此外,制造业大市苏州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368.62万人,宁波和杭州的人口净流入也都超过了200万人。

在榜尾端,有10个城市的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其中安徽6个江苏4个。值得注意的是,同处长三角发达省份的江浙,在人口流动方面有较大差异。浙江划入长三角城市群的8个城市全部属于人口净流入,而江苏的9个城市则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苏南5市全部属于人口净流入,但苏中的南通、泰州和扬州3市和苏北的盐城都属于人口净流出,其中盐城净流出最多,达到了104.7万人。

田伯平分析,苏南和浙江的市场经济发展更好,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尤其是浙江各个地市,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市场力量比较强。浙江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主打产品,市场与产业紧密结合,产销供一体化,中小老板很多,产业业态更易吸引人进入。

去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长三角内部城市间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上海市来自苏浙皖三省的流动人口中,50%来自盐城、南通、合肥、芜湖和泰州5个城市,这5个城市均位于上海以北,说明上海与长三角北翼地区人口联系更加紧密。

同时,长三角南北翼的人口流动格局相对独立,除安徽省境内来源较为集中以外,南京、苏州以吸引苏北城市的流动人口为主。而杭州、宁波则以浙江南部城市来源地居多,跨南北两翼的流动人口来源较少。

四、江苏经济全国第二三年人口净流入却比广东少200多万

粤苏争霸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城市话题。一个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是千年富庶的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以前,江苏富庶多年,GDP一直高于广东;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后来居上,并在1989年超越江苏,登上"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宝座,而且一座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过去了,江苏一直在努力追赶广东,试图夺回第一的宝座。从GDP总量、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资金总量、城镇化率、社会消费总额等多个经济指标来看,江苏均与广东不分伯仲,甚至在一些指标还超越广东。

然而,就人口净流入情况来看,江苏暴露出其最大的短板。过去3年,广东共净流入外来人口236.03万,而江苏仅为14.85万,广东是江苏的15.8倍。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年轻劳动力人口将面临巨大的短缺。广东因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减缓了老龄化进程,而江苏本身人口比广东少三千万,老龄化程度又比广东高(江苏2018年老龄化率是15.38%、广东为8.62%)。

江苏如不能及时补充外来年轻人口,未来经济竞争力恐被削弱,在粤苏争霸中"甘拜下风"。本文侧重分析广东外来人口增量领先江苏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的开放包容性更高

包容性是个抽象的概念,怎么评判一个地区是否包容,首先得看该地区的外来人口数量,常住外来人口越多,说明该城市对外来人口比较友好,受外来人口欢迎。

从2019年全国九大外来常住人口城市的排名来看,广东有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四个城市上榜。其中,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70%。

而江苏仅苏州上榜,苏州是江苏第一大经济城市外来常住人口数量仅为368万人,不及深圳市一半。

此外,外来人口流入多与少,与政府政策导向密不可分。这几年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各地相继出台一些人才政策措施,吸引年轻人才落户。具体来看,江苏与广东外来流入人口数量之所以出现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头部城市。

论人才引进政策,深圳是“鼻祖”,从2015年起,深圳就出台了外来工积分入户政策和对新引进人才发放租房补贴政策,这几乎是全国最早的人才落户政策,随后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纷纷效仿,出台鼓励人才落户的政策措施。

2015年深圳率先出台人才引进政策

2019年广州加 抢人大战

而江苏,在抢人大战中比较被动,头部城市苏州和南京2020年才出台相关人才政策,比深圳和广州要晚,给予补贴力度也没广州深圳大,因此吸引力不及广东。

2020年1月苏州宣布加入抢人大战

2020年2月南京加入抢人大战

广东马太效益明显

江苏是中国发展最均衡的省份,13个地级市GDP均挤进中国百强,GDP最高的苏州排名全国第七,GDP最低的宿迁位列全国第80位。

反观广东则是中国发展最悬殊的省份,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过大,珠三角是广东经济的发动机,粤东西北至今仍是欠发达地区。

众观江苏,13个地级市发展较为平衡,苏北与苏南之间马太效应也不明显,人口流动的比例也就相应的低。

而广东之所以能吸引大量人口流入,主要因为珠三角的"虹吸效益",拥有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不仅吸引全国外来人口流入,还吸引粤东西北人口大量流入。省级来看,湖南、广西、河南、四川等劳动力省份是流入珠三角的主力军。

省内方面,除了汕头,粤东西北城市人口均出现净流出的状态,这些人口大部分大都流入了珠三角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长三角观察、第一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