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记者打电话来找小姑:“请问三毛在家吗?我这里是出版社,我姓王。”

接电话的是个小女孩,她转头看旁边因为肩膀痛,正拿着石头猛力敲自己的小姑——三毛。

“跟他说我不在。”三毛急忙挥手,小声指挥着。

小女孩“心领神会”,自信地转过头对着电话大喊:“小姑说她不在。”

对方安静了三秒,礼貌地道谢并挂上电话。小女孩很得意,以为完成了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姑”正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旅行家三毛,“小女孩”则是三毛的侄女陈天慈。这是陈天慈在《我的姑姑三毛》一书中回忆的一段趣事。

看到这里,我淡淡笑了一下,那时候陈天慈毕竟是小,爱说实话是专属于孩子们的特征,他们没有太多的歪心思,大人怎么交代就怎么说。

身边的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实在呢?尽管很多话经转述后并不完全一样,但孩子管不了那么多,偏偏如实交底,就是这么坦率。

“妈妈说,别让堂哥看见”孩子说实话,妯娌怒了:以后别来我家玩!这是活生生的一则案例,孩子的一句实话差点引发妯娌矛盾。一起来看看孩子是如何诚实的“出卖”父母的吧!

小旗的爸爸妈妈都是初中语文老师,他还有个叔叔,所以年迈的奶奶在两个儿子家里以年为周期轮流住。

当奶奶在叔叔家里住的时候,婶婶代劳一日三餐,而且放学后去接跟堂哥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小旗到自己家,等小旗父母放学后再来接他。不过,一般妈妈来接时,小旗已经吃过婶婶家的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叔叔家的堂哥很调皮,而且个头高、好斗,每次抢玩具都必胜。小旗性格腼腆,没有攻击性,所以只会哭鼻子。

对奶奶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看着俩孙子打架或抢东西却无能为力,等“战斗”结束了,再来哄被打哭的小旗。

妈妈很心疼,但也没办法!又一次把孩子接回家后,看着小旗的手背上被堂哥咬的一排牙印,便问打架的原因。

“我在玩自己的恐龙玩具,想跟堂哥轮流玩,但堂哥不排队,非要从我手里抢……不怪我,怪堂哥!”小旗哭着解释。

知道自己孩子心地善良,凡事不会争抢,可其他孩子不一定都是这样啊!妈妈管不了他人,只好进一步教育小旗了:

“那你就别把家里的玩具带去奶奶家,如果以前已经放在那里玩具了,就单独收好,别让堂哥看见,你俩玩别的,不就没有矛盾了吗?”

妈妈的出发点是,为了从根源杜绝矛盾产生的可能,没有别的意思。但小旗哪能理解深意啊,他只记住了只言片语。

第二天放学后,他一进门就飞快地冲进奶奶的屋子,拿起抽屉里的玩具就塞书包里。紧跟在后面的堂哥看见后,非要玩被小旗藏起来的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说,别让堂哥看见你的玩具,我要带回家自己玩,以后不拿玩具过来了!”小旗理直气壮地说了“实话”。

这时候,在厨房做饭的婶婶听见后怒了:“天天在这里玩我们家的玩具,却不让堂哥玩你的玩具?那你就听你的妈妈的话,带走吧,以后也别来我家玩了!”

晚上回家后,爱说实话的小旗又把这番话转述给了妈妈,妈妈哭笑不得,淡淡地说:“有些话不是你理解的那样,能说好就说,说不好就不要乱讲,就像你念的《弟子规》‘话说多,不如少’……”

妈妈发觉跟孩子解释不清楚,怕再被孩子传错话而引发妯娌之间的矛盾。于是,她带着孩子去向孩子的婶婶道歉。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因为孩子这个“传话筒”,容易制造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别说妈妈不是这样想的,就算真的是这样也不能说出来啊!

然而,孩子想不了那么复杂,他只会如实交底,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所以,家长要改变教育思路,或者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措辞。

(一)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妈妈想要把深层次的意思传达给小旗很难,毕竟孩子认知程度有限。但可以简单提及:“如果你是堂哥,看到有人藏起来玩具不分享,是什么感受?做一件事或说一句话,如果会让别人不开心,就不要做或不要说。

这样做,虽然不能帮他抢到玩具或打架占优势,但起码能教孩子做个“沉默的行动者”,藏玩具注意战略最终同样能达到目的。跟自己有关联的事孩子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二)仔细斟酌自己跟孩子的聊天内容

遇到类似情况,有的父母也许会这样怒吼孩子:“那么大个头,你不会用力抢吗?实在不行就打他呀!”孩子传话时有个特征,就是实话实说,你这么说是以后真不想让孩子去婶婶家了吗?

虽说教孩子学还手无可厚非,但要注意方法,可以换个场合引导,没必要非要针对发生在堂哥家的事谈论。

父母跟孩子的聊天内容里面都是学问,仔细斟酌,巧妙地传达给孩子你的言外之意,不仅能让孩子真正领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