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师之美贵在有德

作者:曹永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教育就是灵魂塑造灵魂的圣洁工程,它要求“工程师”首先一定要是优秀的“传道解惑授业”之人,并且还要把“传道”放在职业条件的首位。这就告诉人们一个朴素道理:一个人没有美好的道德和心灵是不配当老师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些所谓“领导”,对此道理的理解都是停留在肤浅层面上的:认为只要一个人能“考上编”,能知道“1+1=2”就行了,就可以“为人师”了。

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愚昧和错误坑人害人的片面认知,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教育就会“毁人不轻”!

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时代,一个使学生发展成长终生受益的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和谐发展“德才兼备”的人。

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才”,就没有专业技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本事”,这种人就没法“授业”。不过,“铁饭碗”体制仍健在的当今社会,这种人还是有饭吃的,有的人甚至还吃得肚子挺着,但这肯定是部分“滥竽充数”者钻了制度残疾的空子;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有才而无“德” ,结果会更毁 :“水管子里流不出血”呀,他能把学生培养成“很有能力害人的大坏蛋” 。这样的话,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这种结果,还不如 “没有本事”之人的所作所为唻。

一位单身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了在国外留学的研究生。然而,没有任何劳动技能全靠母亲月月寄钱供养的儿子,一次, 由于母亲出现了暂时经济困难 ,没能把钱及时给儿子寄去。“弹尽粮绝”急得发狂的儿子,就把母亲骗约到机场,连砍母亲十几刀,至使母亲含泪带血地说出“我花钱养了一只恶狼”后,可怜地死去。

故事中的儿子,“才”已经读到了研究生水平,在众人眼里,可谓“成才”了。然而,这种“才”成的越大,对亲人对别人的伤害就越大。

同样,几年前,福建籍的一位北大毕业生,把当中学历史老师的妈妈,利用他学到的高科技知识杀死在家中。由于他是采取高科技手段的“智力犯罪” ,半年后,案件才被告破。

这个北大生的智力超群是毋容置疑的吧,但这个无德的“才子“,所犯的罪行也是骇人听闻和罪大恶极的。

以上是两个有才无德“老师产品”的反例。下面再看看两位德高才优老师的正面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年后的一场师生聚会上,一个现在是某企业老板的学生突然扑通跪倒在班主任老师跟前:“谢谢老师当年守住我的一件丑闻,使我后来得以正常成长发展!”

被跪老师一头雾水,忙一把把学生拉起来:“何以如此?怎么回事?”

原来,这个学生二十年前,在班里偷了别的学生手表。班主任在班里处理包括这个学生在内的几个怀疑对象:让他们每个人面对黑板蒙面站好,班主任对他们进行逐个搜身。然而,这位班主任自己也是蒙着面进行的,究竟表是从谁身上搜出来的,班主任还真不知道。后来,经班主任把手表还给了被盜学生。

这件事被班主任用心良苦和平处理得“天衣无缝”,实现了多方共赢。

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多年后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出于对当年这位“德才兼备”班主任老师的感谢和尊敬,就组织了这次师生聚会。

我们仔细品品,这位班主任老师,仅只是一位会“教书”的老师吗?是不是他的“育人”技能更令人艳羡?假如,当年班主任把偷表学生裸置于“光天化日”之下,这个学生后来的成长十有八九会因此蒙羞蒙上阴霾,那还会有今天一个企业的老板吗?

另一位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高中老师。

一天,他收到本班一位漂亮女生的求爱信,这位英俊潇洒的老师,一阵“怦然心动”之后,马上冷静下来:“此事一定要冷静,我不能害人!”

事情发生后,这位老师上课,一如既往地对待那位女生,不露任何声色,跟没发生任何事情的一样。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打消女孩每天忐忑不安的顾虑,这位老师又有意在课堂上说一句自己杜撰的话:“现在的邮局服务质量太差,我有好多信都没收到!”

听了老师的这句“收不到信”的话,“作案”女生的心彻底放下了。

斩断“单相思”后顾之忧后的女生,后来精力转移 ,发奋读书,当年考上了本科。

这位年青老师把“送到嘴头的美肉”主动推辞掉,是他憨吗?恰恰相反,这是一位精明过人“德才兼备”的老师:他在以他伟大的人格和魂灵在拯救和建设两个美好家庭。老师这种职业的灵魂美,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好,不多说了,当今社会,老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虽然还不算高,但是,为人师一天,就要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品德。

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才人 ,才可能润物细无声地培养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如果老师自己都是“下三烂”,那还指望他生产的“产品学生”好吗?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呀!(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曹永亮,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校长等工作 。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近年来先后在当地纸刊和各地微刊发表各类文章三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