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有很多著名的谶语,就是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话,或者从某块石头上表现出来,或者是某一句童谣。在汉朝乃至三国魏晋时期就有这样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大概是指''当涂高''这个事物要取代汉朝。那么''当涂高''到底指什么,为什么袁术会认为自己是''当涂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个谶语比较著名,在史料当中也不乏相关的记载。其实本来这个谶语是比较长的,《汉武故事》中记载''汉有六七之厄……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华阳国志》中记载汉朝国祚九百二十年,''受以丞相,其名当涂高。''

这些内容实在是令人费解,''六七之厄''是怎么回事完全不知道;汉朝的国祚也远远没有达到九百年,所以这些内容的传播度并不是很高。另外还有一点,《华阳国志》中记载的谶语提到,一个丞相会取代汉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谶语这种东西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意图,很多都成为野心家的工具。如果将代汉者的范畴缩减为丞相,满足这个条件的人物可不多。那么这个内容自然就被忽略掉。比较模糊,很多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就保存下来,能够更好地流传。《后汉书》、《三国志》、《典略》中都有这句谶语的记载,也都是后半部分的内容。

''当涂高''到底该作何解释呢?你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人名;可以从字面意思中解释,比如在路上的高大建筑;还可以进行更详细的拓展,这完全看野心家个人的需求。袁术就利用了''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将自己定义为''当涂高''。

袁术的理由也很简单。袁术的''术''字,他的表字''公路''都有道路、路途的意思。所以他用这句谶语当做工具,来宣扬他僭号天子的合理性。至于''高''这个部分不符合袁术的特征,自然也就被袁术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袁术的名字确实与''当涂高''沾边,但是这个谶语却没能够保证他的帝位。袁术在东汉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僭号,这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僭号之后马上陷入众矢之的,也众叛亲离,最后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就彻底失败了。

袁术想取代汉朝失败了,曹魏取代汉朝成功了,当权者需要一个合适的谶语来体现出自己统治的正当性,''代汉者,当涂高也''又被拿了出来。在群臣劝进的时候,将''当涂高''理解成''魏'',因为''魏''有宫阙的意思,正是路边的高大建筑。

而在《三国志·蜀书·杜琼传》中有更加丰富的意思。蜀汉大臣谯周和杜琼对''代汉者,当涂高也''有一段对话,杜琼认为''当涂高''不仅代表''魏'',还代表''曹''。因为汉朝的官职中常常有''曹''字,而''当涂''也可以理解为做官掌权。

按《三国志》的记载,似乎曹魏代汉是符合谶纬、顺应天道。不过小编在上文中也提到了,谶纬之言大多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就像陈胜、吴广搞出来的鱼腹藏书一样,他们如果胜利就成为谶语,失败就是人为弄出来的。杜琼和谯周身为蜀汉臣子,不仅讨论''代汉者,当涂高也'',还将''当涂高''解释为曹魏,这个时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和相信,恐怕还是受到身为晋臣的陈寿的立场所影响了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