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好久好久,终于等来了《大秦赋》剧情高转折:嬴政加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冠当日,他平定了嫪毐谋逆,又借嫪毐之乱拉相邦吕不韦下台,把王权掌握到自己手里,成为秦国真正的王,统一六国进程正式展开。

这三集高光剧情对决场面拍得相对不错,过程中秦国百姓的同心、渭文君等人的壮烈、战神王翦的忠君与分寸,都有一定的感染力。

但同时,这段戏也有颇多瑕疵,最为糟糕的是没有展现出嬴政的谋略有多么突出,他与李斯谋划多日,不惜放纵嫪毐祸乱朝纲,却仍旧嬴得不爽利。

到了最后关头,嬴政还要靠秦国百姓与王翦回师救援方才解困,这样看似谋略精密实则需要运气才能完成的布置,让帝王谋略瞬间降了好几个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乍看壮观,却经不起细细咀嚼,是这段高光戏份的整体观感,而这一观感,恰巧也是《大秦赋》这部电视剧的遗憾之处。

该剧系大秦系列的收官之作,故事背景是秦国在历史上的巅峰时刻,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人的积累,终于让秦等到了嬴政的大一统。

有了前三部的铺垫与嬴政的“流量”,《大秦赋》自带光环,开局便引发大量关注,嬴异人主导的前期铺垫剧那,也拿到了豆瓣8.9的高分。

然而,好久不长,随着剧情的更新,《大秦赋》评分一路下滑,如今已经跌到了6.6分,走势与张鲁一年初的《新世界》颇为相似。

年代谍战剧的口碑崩塌已经很常见,但自带美颜光环且当下比较稀缺的历史正剧,拿到七分以下的成绩,还是比较罕见的。

究其原因,还是作品硬伤太多。01选角与人设

《大秦赋》第一个出圈的嘲点是40张鲁一从登基前不足13岁的嬴政开始演起,这让他陷入“男孩教”争议,引发网友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剧迷幻的选角也由此而来,相差七岁的辛柏青、张鲁一演父子,因为嬴异人的造型年龄是按角色历史设定来的,导致两人看起来更似兄弟。

比张鲁一小四岁的朱珠饰演赵姬,两人同框更像一对中年夫妻,秦王撞破赵姬与嫪毐私情时,给观众的感受反而更像丈夫捉了妻子的奸。

年龄感的错乱影响了观众体验,但客观来说,真正让观众失去对包容心的,是剧本人设,它的问题让演员装嫩更加违和了。

以男主嬴政为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权力世界的顶级传奇,在本剧却有着国产玛丽苏剧的创作套路:我本纯善,尔等莫逼我。

当有谣言说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时,他在大雨中与吕不韦对拜,一番“浪迹天涯”的赤诚表白,惊呆了权谋历史剧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统一六国的抱负呢?为王称帝的野心呢?王公贵族的认知呢?这样的玛丽苏设定,放在大女主剧里,都已经过时了。

本剧中编剧明显没有调节好嬴政的野心与仁心。

他的统一六国抱负是通过师傅的指导,与父亲嬴异人灌输的秦人精神,关键时刻就会拿秦人团结、尚武、国家强大来述说抱负。

但在细节操作上,嬴政又频繁成被动者,把自己拘泥在父母辈的纠葛与情义中,野心、性格特点与一代帝王的功绩很背离。

嬴政的人设不够有魅力,一些配角的人设,才败于逻辑不够严谨,经常让观众摸不到人物的动机与目的,吕不韦、樊於期便是典型。

吕不韦前期扶植异人的野心,中期的膨胀,后期对秦王的畏惧递进很模糊,导致人物对王权是觊觎还是守护,没有一个明确的调性。

戏份不多的樊於期创作漏洞更多,前期没有铺垫出他与吕不韦的情义,给观众更多的印象是他对秦王的忠诚,导致中期受命吕不韦陷害成蛟特别仓促。

后期又因为编剧没有铺垫秦律以及嬴政性格里的暴戾一面,导致樊於期突然间逃走让不熟悉历史的观众莫名其妙,熟悉历史的也需要自己努力找补。

当一部电视剧角色设定魅力不够强大,又在还一些逻辑、个性上的瑕疵时,演员的缺点会更加被放大起来,越来越容易乏味。

当然,《大秦赋》的人物并不是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主角们某个阶段也会有一些光辉亮点,而且,很多配角写的颇为出色。

嫪毐之乱时短短几场戏,编剧便把战神王翦的睿智、高情商与忠诚刻画的淋漓尽致,武将的忠义勇振奋又催泪,给故事加了很多分。

可惜,这样的人设加分项远远不够中和人设减分项。02节奏与戏点

改编自真实历史的《大秦赋》,在节奏上缺乏一些创作戏的起承转合递进,故事叙述风格时常进入流水账模式。

客观来说,嬴异人称王前的故事线节奏要更突出一些,由吕不韦安排归秦、笼络华阳夫子、对抗公子傒,戏点足,紧迫不错。

再到五国联军谈判时嬴异人的隐忍与大义,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被吕不韦“操纵”的公子异人,身上也有着秦王先辈留下的风骨。

在异人的故事里,其他国家没有完全沦为背景,意难平的赵王丹、名存实亡的周天子等人都是漂亮的调味剂,让观众看到了战国群像,而不是一家之言。

但当嬴政故事线正式展开后,节奏明显进入平铺直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一个个袭来,却没有什么让观众紧迫的高光戏点。

连非常重要的成蛟之乱,都因为改编成了吕不韦的谋略而变得失去对抗性,故事线一直沉浸如何让嬴政对吕不韦、赵姬狠心。

吕不韦的膨胀与赵姬的放纵撑起太多时长,其他国家君王名将大多被弱化,如果不是因为演员多是观众熟悉的老戏骨,都很难通过特性分清人物。

这便导致嬴政从登基到加冠之间的故事主题非常单一。

而且,78集的电视剧有近一半剧情都停在嬴政与“父母”的撕扯中,更一度被吐槽剧名应该叫是《大情妇》,很多观众都忍不住直接跳到加冠再看。

嬴政一生最重要的阶段是统一六国,秦与六国的战争对抗,嬴政的野心、秦国的强大与六国的抗衡,才是大秦的华章,是很多可创作的空间。

但编剧把重心都给了小儿嬴政与他的“父母”故事,创作方向便已经先错一步了,在父母故事里又缺乏高光戏点影响观众,更容易导致观众中途弃剧。

《大秦赋》评分下滑最严重的,也正是这个周期。后续30余集的灭六国戏份如果能回归前作水准,给到足够的张力,可能口碑还会有回旋空间。03立意与情怀

人物与叙述节奏是戏剧创作的失败之处,导致这部剧电视剧噱头多却缺乏吸引力,甚至连大秦系列的老粉才渐渐有了“反水”趋势。

戏剧性之外,个人觉得《大秦赋》还缺少了一份底蕴,立意不够有冲击力,故事精神多是通过嬴政在关键时刻来了几句秦人血性传递。

秦人血性又到底是什么?

没有看过大秦系列前作的观众,可能大多不会因这四个字而激动,因为他们没有通过剧中感受到类似孝公与商鞅、惠文王与张仪时期的触动。

甚至,战国末期的历史格局,大一统前的先辈轨迹,也很难从本剧感受到,从剧中得到的震撼,有时可能还不如读文字记载来的有感情。

这种感觉最初让七话很迷茫,不知问题出在哪里,直到后来在《国家宝藏》中看到文物工作者讲述与兵马俑的故事,才突然意识到《大秦赋》缺了什么。

它缺了一份情怀,或者没有展现出对历史的敬畏。

先祖们有温度的故事,空前的大一统,被当成了简单的戏剧背景,而非活生生的人与他们走过的历史轨迹,缺了真实的震撼,也缺了跨越时空的共情。

在这部剧里,没有孝公与商鞅的情谊,也没有惠文王与张仪的纵横天下,看不到汉武帝的筹谋与康熙的励精图治,论史剧,它欠太多火侯。

很欣赏《大秦赋》制作班底能够在浮躁的影视环境下坚持做史剧,但不是所有稀缺题材都能成功,想要做好一部剧,还需要多方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