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孬老师” 何 “孬”之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曹永亮

生活中 ,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一定事理的人总结出一句“山不转水转”的话:“当你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 就试着努力改变自己”。

这句话,在经历一番曲折复杂的生活磨炼洗礼后,我也逐步认同了。在我的心目中 ,它几乎成为真理:“努力改变自己,生活会一直处于阳光灿烂的美好状态”。

我是一名“大龄”的农村中学老师,寒冷的冬天里 ,今天就抽时间给大家说说我当老师与时俱进“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些日常教书育人“柴米油盐”的事。

学生调皮捣蛋,老师严肃管理这类学生,自古以来,都是“教书先生”应该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树不削枝不成材,马不练场跑不远”。“德才兼备“一直都是不同时期人们选拔任用人才的不二标准。

然而,这种师生配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美丽教学风景 ,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在我的印象里, 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过: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被训教中,听老师的话,逐步改邪归正 ,逐步变好,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学生及家长都很理解支持,甚至还对我表示过物质或精神上的感谢,从没遇到过我“打骂”学生后,学生家长事后来学校找我“算账”的情况。

但是,时光流逝,日月穿梭,当教育发展到21世纪后,随着“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越来越响和“应试教育”在实践中越来越“硬” ,“差学生”的数量(片面的指那些文化课差的调皮捣蛋学生)越来越多了 , 老师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时间,相当一部分都转移到了用来管理调教这些“孬学生”上了。

但是,与以上管理情况比较,更糟糕的是:现在的学生都娇生惯养,家长都特别护短,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丝毫“打”“骂”不得。学生严重违纪后,老师哪怕只是拍拍学生的肩或腚,训教语言稍微放粗口一些 ,都不行。事发后,如果遇到的是通情达理点的家长还好:“孩子交给你们老师,是来受教育长知识的,你们不能打骂我孩子呀”;但如果碰到的是粗鲁的有钱的在社会上混得光鲜一点的家长 ,老师的境况往往就悲惨了:他们会直接“闹校辱师”,闹得鸡犬不宁。

这时,仍书生气浓厚“认死理”的老师,如果还不服气,还进一步固守陈理与家长理论的话,十有八九老师得“难看”:精神肉体被家长侮辱不说,还极有可能受到自己的“老婆婆”严肃处理。

“婆婆”会上纲上线地说:“你太不识时务了,飞蛾扑火 ,给教育惹是生非,处理你不亏,能怪谁呢?好好反思检讨自己吧!”

然后,就快速吩咐有关职能部门火速发文“通报批评,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婆婆”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今天这种嘴头上“尊师重教”的时代教育环境下,谁都可以找老师的麻烦。“婆婆”因为怕“事”,怕惹火上身,自然首先考虑“维稳”的事情,选择以处理“媳妇”为上策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还不“识时务”地“努力改变自己”,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憨子了吗?

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本来就是能“举一反三”“”闻一知二“的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灵活多变地处理问题,是老师天然的职业素质。但是 ,面对 “流汗流泪又流血”“多管闲事”出力不讨好的这种事经常出现,老师还能继续憨做吗?除非你是一个彻底“愚忠”的封建时代的“贞女”?

应试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小学教学,事实上,日常管理中,各校为了考试成绩排名的“名列前茅”,学生进校在编班时,是按分数高低划分“孬好班”的。这样,任课老师自然也就要相应地分出“好老师”和“孬老师”。但是,每位老师基本上都是正规师范学校的合格毕业生,能力没有多少沟壑高山平原之分,都是多年来在教学一线“把过关”的普通劳动者,究竟谁是“好老师”?谁是“孬老师”?

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说实话,我不少时候,当过“好老师”:“中专热”时,我与其他老师一起把不少学生送去上中专;鏖战高考,让部分学生在当时成为了凤毛麟角的“一本生”;逢年过节接受过学生的千里迢迢来家“拜望”。但这些成就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成为闲时回忆过去教育美好年代的精神食粮。

近十年来,我扮演的教育角色,大部分是“孬老师”:平时教“孬班”;考试时,监考“孬学生”。我知道自己的情况,很有自知之明。因此,我就服从学校的一切安排,叫干啥干啥,在“孬”中负重前行,在“孬”中“出污泥而不染”,在“孬”中“以尽吾齿”,在“孬”中“寻欢作乐”。

时光荏苒,阻止不了的是自己的年龄在潜滋暗长 ,如今我成了一位两鬓斑白腿脚不灵眼花缭乱每天站在讲台上教书的“教育老头”,此时此地此景,咱不当“孬”人,谁当?还能再与那些争强好胜的“好老师”争锋吗?

其实,懂教育的明白人都知道,“孬学生”何“孬”之有?他们一个个是有血有肉有灵魂五彩缤纷有某种潜在能力参差不齐的生命个体 ,这些人才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体建设者。

马云第一次高考时,数学只考了3分,就是考上杭州师范那年,数学也只不过三十多分。考这几分的学生,在“好老师”的眼里,他是标准的“孬学生”。但是,就是这个“孬学生”后来却成就了今天世界亿万人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有很多在校期间的所谓“好学生”,走上社会成为罪犯或“泯然众人”的,也大有人在,这些曾经的“分数英雄”们,也没在社会大舞台上,凭分数“一劳永逸”,永放光彩。

所以,“孬”“好”学生的诞生,是老师家长社会等多方脖子上系上一块急功近利沉重的利益石后对学生势利分类的结果。

综上所述,作为老师,不自主不自觉地沦为了“孬老师”,但,何“孬”之有?

唉,“孬”就“孬”吧!人人都想坐轿,谁抬轿?“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余生不长,当“孬人”,就一“孬”到底吧!

作者简介:曹永亮,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校长等工作 。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近年来先后在当地纸刊和各地微刊发表各类文章三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