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造釉里红对窑室气温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在1300摄氏度的窑火中进行。氧化铜在高温之下变成红色,故称“釉里红”。烧制温度上下误差不能超过10摄氏度,温度低了,火候不足,图案就会发黑、发暗;温度高了,瓷器上的颜色就会消失,被称为“烧飞”,因此鲜红色最为难得。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有人将釉里红称为瓷器中的贵族,然而,它的出世、经历以及自身的气质和价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诸多传说的侠者,既是旷世奇珍,又有着几经隐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它的背后有一代帝王的轶事,有考古出土的传奇,也有收藏者的故事。
烧制一件釉里红瓷器非常困难,只有经验丰富的窑工才能掌握好火候,达到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的色彩效果,“由于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

明太祖出身卑微但聪明过人,在对器物的喜好上欣赏厚重、古拙、庞大的造型,符合他的审美情趣。技术的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在古代,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朱元璋喜爱红色,釉里红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时期最得宠的瓷器。
在明代初期,釉里红曾被大量烧造,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一般百姓家里是不能使用的。釉里红之所以由官窑烧制,高英爽解释说,是因为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东西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比如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釉里红也只限于官窑生产。
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考证,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常用红色表明正统。朱元璋生于安徽凤阳,在南方发迹,定都南京,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以赤色为代表。朱元璋早年参加过红巾军,“朱”就是红色,“洪武”的“洪”也与“红”谐音,因此朱元璋认为红色与自己命数相合,非常吉利,这些因素导致他对红色的偏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在诸色中,红色尤其受到皇室重视,这一切都是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对红色的偏爱
当时宫中的装饰及服饰皆以红色为主,《明史》中有“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的记载。洪武贵红,朱元璋曾下令御窑厂大量烧制这种釉里红瓷器。一道圣旨的宣传效果,可是比现在的明星代言还要好,也难怪釉里红的烧制虽然屡屡受挫,却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
如果说釉里红与青花是瓷器中两位同时出世并有着极高声誉的大侠,那么不同之处在于,青花一直行走于江湖,而釉里红则几番沉浮,曾傲绝群雄又一度隐世,而后重出江湖,中间甚至有着200年的沉默期。

烧制一件釉里红瓷器非常困难,只有经验丰富的窑工才能掌握好火候,达到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的色彩效果。“由于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
釉里红的存量少、身价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烧制的复杂。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与青花几乎是同一个时期,但它的废品率大大高于青花,这就是它存量少的原因,而之所以废品率高,是因为烧制的难度极高。
明代初期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品、服饰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在诸色中,红色尤其受到皇室重视,这一切都是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对红色的偏爱。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国/家/级研究员介绍说:“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明代中后期,釉里红产量日益减少,到了宣德时期甚至停止了烧制。差不多200年后,到了清朝康乾时期才又恢复。到了乾隆后期,釉里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更谈不上突破,而是陷于一种程式化。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就跟着结束了。

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中海信创新产业城19栋1004-2室 天问文化
如果您的手中有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精品古董、艺术品物件,可至公司办事处进行鉴定或委托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