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章,抄袭必究。

古人一天只吃两餐饭,上午九点左右吃一顿,下午四点左右吃第二顿。

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这个时刻也被称为“食时”,和今天人们说的“饭点”很像。第二顿饭呢,叫做“哺食”,又叫“飧”。

算起来两顿饭之间隔了七八个小时,那中间饿了怎么办?还要干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华的唐代长安市井

别担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吃喝,曹操和刘备论英雄,也要选在青梅煮酒之时。中国人是很善于吃的,其中唐朝人就喜欢在正餐之外吃小食来填饱自己。

小食是个啥?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小吃、点心、零食。

唐朝人为了吃零食,发明了多少种饼

唐朝人好客,他们喜欢在吃正餐之前请客人吃小食和茶水,这叫做“茶食”。当时,唐朝人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小食了。其中有一种叫做“饼”的小食,格外耀眼,引人瞩目。

所以,挑重点说吧,“饼”到底是什么?

在唐朝人眼里,一切面粉做的、可以吃的,都叫做饼

  • 放在炉子里用火烤的,叫做“炉饼”“烧饼”;
  • 放在水里煮着吃的,叫做“汤饼”;
  • 放在蒸笼里炊熟的,叫做“蒸饼”“笼饼”;
  • 放在油锅里煎炸的呢?我想你已经猜到了,就叫“煎饼”。

炉饼、汤饼、蒸饼、煎饼……它们在唐朝人生活中的存在感很强。如果你是大唐长安的一个小老百姓,光是吃饼,就可以每日不重样地吃上很长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人过生日要吃汤饼,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仪式感;有人靠着做饼发家致富,成了员外郎;有的人嗜饼成痴,煎一个饼做一韵诗;有的人为了吃饼,堵上了当高官的仕途……所以这些饼到底是个啥?这么好吃?

炉饼:火遍长安洛阳的外国食品

炉饼,是把面团在炉火中烧烤制成的饼,很像今天的烧饼,但要大得多,一个饼大概要用半升面。这种炉饼是西域胡人的吃法,传到中国之后火遍了长安、洛阳,被叫做“胡饼”,由于饼上经常撒些芝麻,所以也叫“胡麻饼”。

长安城的辅兴坊,有一家卖胡麻饼的店,“面脆油香”,全国有名,而且是送礼佳品。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爱买过胡麻饼送给他的朋友杨万州,还写了一首诗记载了此事。

《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安知名胡饼店的所在位置

唐代人喜欢吃羊肉,最常吃的肉类也就是羊肉。有条件的会在胡麻饼里加上羊肉,那就相当奢侈了,这种“肉胡麻饼”一般百姓是吃不起的。普通百姓常吃的是无馅的炉饼。

这种饼很流行,从皇帝到百姓都在吃。当年长安城两次城破,唐玄宗、唐僖宗在逃难的路上也都吃过胡饼充饥。

蒸饼:官员赌上前途也要吃的饼?鉴真东渡,带了一车去日本

蒸饼,也叫炊饼。对,就是几百年后武大郎在街上叫卖的那个炊饼。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包子、馒头什么的。

唐朝的时候,实行坊市制度,各个里坊的坊门开放有一定的时间,一些小商贩会在坊内门边卖早餐。当时也有流动的蒸饼摊位,小贩会推车沿路叫卖

唐朝的官员一大早就要去上朝,很多人会在路上买个蒸饼、炉饼之类的充充饥。武则天的时候,有个叫做张衡的人因为吃蒸饼被弹劾降职了,这真的是一张蒸饼引发的贬官惨案

当时这个张衡退朝回家,在路上感觉非常饥饿,就买了一个蒸饼,没想到被监督官员的御史看到了,认为这“有失官体”,就弹劾了他。原本是四品官的张衡,因此失去了升入三品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真像

蒸饼烘干之后易于保存,大概会变成馒头干一类的东西。当年鉴真和尚东渡去日本,就带了一车的烘干蒸饼到船上。

汤饼:过生日必吃的美味

汤饼,唐代人把一切可以放到水里煮的面食都叫做汤饼,所以面条、饺子、馄饨,都叫汤饼。现代人过生日的时候有吃长寿面的习俗,在唐朝,人们过生日也有吃汤饼的习俗

当年唐玄宗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他的老丈人(后来王皇后的父亲)曾经用自己的紫色半臂(一种短袖上衣)换了一斗的面,给他做生日汤饼。

《新唐书·玄宗王皇后传》: “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

汤饼还有一种吃法,就是面食煮熟之后过水放凉再吃,叫做“冷淘”,很像今天的冷面。当时的大诗人杜甫写诗记载过,有一种过水的冷汤饼,就叫做“槐叶冷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戴笠像

煎饼:曹植七步成诗?吃货诗人一个煎饼一韵诗

煎饼,就是在油锅中煎炸的面食。唐朝的面点,以蒸煮的居多,有个叫做段维的文人,特别喜欢这种油锅煎饼。有一次,他的朋友邀请聚会作诗,席上吃煎饼,每做好一个煎饼,他就能赋诗一韵,一共做了八韵。

余音

总的来说,唐朝已经有相当多的点心小食啦,甚至出现了专门卖糕饼的店铺,比较有名的有张手美家和花糕员外家

张手美家,每到节假日都会出一些应景的食物,类似今天日本的节日限定商品。

花糕员外家的小食做的精细无比,总是让人想起今天日本好吃又好看的“和果子”。花糕员外家的小食还拥有好听的名字,什么满天星,一听就很有食欲。

这些都是普通的大唐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发家致富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中出土的唐代点心

古代粮食产量不多,人们生火做饭也很不容易。一般情况下,普通百姓一天吃两顿饭,通常晚饭吃的是剩下的早饭。也有一些奢靡的富人,一天吃五顿。但普通百姓,只能承担起一日两餐的生活。

唐朝的这些多样的点心小食,如蒸饼、炉饼一类,卖的不贵,是一般平民也有机会享用的美味,这给他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带来了不少的趣味。一些拥有小食制作技艺的平民,甚至有机会依靠制作小食的手艺成为富人。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朝野佥载》

《唐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