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我曾在一个文化活动中远距离地见过。

他有两“高”特征,很惹眼:

一是身高。一米九的海拔,典型的山东大汉派头。所以,多数的时候他都是坐着,而且屁股是侧向一边的;

二是才高。才华横溢、才高八斗,这是必须的,毕竟是中生代导演的擎旗手。

1968年出生的管虎,其实还年轻,但又不能简单地把他归为第六代导演的行列。他跟别的导演不同,影、视、话剧自在切换、游刃有余,很文艺、很愤青、很小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处女作《头发乱了》(1992年)贴上导演标签开始,他的作品不算多,但佳作占比绝对高(这成了他的第三高特征)。电影《上车,走吧》、《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电视剧《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活着,真好》、《火线三兄弟》等颇受好评。

他是很有情怀的电影人,热衷于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他们著述立传,充满浓厚的烟火气息。这点跟年龄小两岁的贾樟柯导演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八佰》是管虎执导的主旋律战争题材大电影。据说这部电影命运多舛孕育不易,光是剧本就打磨了十年,管虎曾发誓要不计代价拍好这部电影。中间拍摄、剪辑用了两年,然后三次定档又三次撤档,最后才在今年8月21日全国公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佰》上映,各界翘首以待、好评如潮,斩获了30亿元的票房收入,可谓大赚。如无意外,它将是2020年度全球电影票房的冠军。

但笔者以为,电影的真实水准并不像票房所反映的那样。

30亿的票房,至少有70%是冲着这个真实的事件、民族永恒的伤痛去的,也就是说,情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本身并没有讲好这个悲壮的“历史故事”

必须承认,电影场景还原很用心也很棒,可以打95分。但也许是因为主题过于宏大,也许是后期剪辑出了问题,观众明显感觉电影叙事紊乱,有点像抽羊角疯一样语无伦次。而且还有几处失真的地方,这对于历史题材电影而言是硬伤。

具体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条苏州河,生硬地将两岸隔出了两个世界:一边是血腥灰暗炮火连天的人间地狱,一边是歌舞升平霓虹闪烁的人间天堂。电影就这样不断地在两个世界里来回切换,不知道导演这样做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烘托战争的惨烈?)。需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让观众在一条河的鸿沟中游移出戏,无法沉浸,更无法跟随着电影的节奏脉动同频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电影是“群英会”。大家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导演这样的立意和着眼点没错,但是在实际呈现的时候又难免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八佰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老葫芦、端午、羊拐、老铁、小湖北、老算盘、谢团长、送旗的女学生等等,主要人物有20多个,都是浮光掠影地扫一遍,观众还没有记住谁是谁就过去,很错位、很肤浅,没有“主心骨”支撑

任何一部的成功优秀的战争大电影,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又需要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和特征刻画渲染。像早期的国产战争电影《大决战》、国外的《拯救大兵瑞恩》等,这两方面都处理的像教科书一般完美,持续地强化电影人物在观众心中的印记,《八佰》应向它们学习。

对一些小角色“画丑”,用力过猛。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残酷的战争感觉,不惜对一些人物角色画丑。比如老铁,贪生怕死的瓜怂,常常被吓得抱头痛哭、尿裤子,最后却唱着《定军山》坦然赴死,这个转变太剧烈;再比如老算盘,一个有算计的账房先生,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还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逃离四行仓库。追求戏剧效果是应该的,但用力过猛,反而给影片的整体品质带来了伤害,得不偿失。

诚如前文所说,管虎文艺、小众,刻画底层小人物有自己的一套,以小见大。

但驾驭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可能显得过于“文艺”,“以大衬小”,过于追求某种视角,反而让人看不太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认为《八佰》的故事叙述呈现只能70分以下,不够清晰和有力,没能讲出四行仓库保卫战本来该有的样子。

事实上,多数观众也认为八佰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最开始豆瓣评价高达9分,然后高开低走,最后定格在7.8分,也代表一种民意的反思吧。

他今年同样上映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主旋律献礼影片《金刚川》,则更惨。当然,这是因为时间过于匆忙,拍摄和后期的制作剪辑都显得太过粗粝生硬,从开始的媒体叫好评到后来的一片骂声,差点成了他的“滑铁卢”

看来,管导还是应该继续他的风格,多拍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人们困惑抗争的影视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