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1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协办、广州艺术博物院承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呈现展品近300件,得到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广州市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博物馆、莞城美术馆等相关单位和学者的鼎力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右二)为容庚先生家属容璞(左二)、容珊(左三)颁发捐赠证书,右一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左一为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刘日知及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

胡和平为容璞、容珊颁发捐赠证书。吴为山、刘日知、苏士澍、邵大箴分别致辞,容璞致答谢辞,燕东升主持开幕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讲到,容庚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鸿儒,他是学者,是艺术家,是教育家,更是爱国者。容庚先生培养的学生也为中国文化、教育、艺术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容庚先生的收藏是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伟大民族历史的热爱,对先贤创造成果的热爱。与一般的收藏家不同,容庚先生收藏的不仅是物质更是精神,这种精神融汇到了容庚先生的思想、学术以及创造当中,更融汇进了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当中。这次的捐赠充分体现了容家的情怀,他们把家宝变成国宝,作为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有责任来弘扬文化,弘扬容庚先生这样的文化人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刘日知致辞

刘日知说到,容庚先生是文化人的骄傲和楷模。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容庚先生及其子女将藏品分批捐赠给国家,其中很多是国宝级藏品,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次展览展示了容老捐赠的整体风貌,诠释了岭南文化人应有的文化自信和坚守,彰显了容老以国家为重,以学术为重的治学精神和高尚风骨。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致辞

苏士澍讲到,容庚先生是享誉国际的大学者,他的书法篆刻创作似乎被其在学术、收藏、教育等方面的盛名所掩,实际上他在书法创作,篆、隶、楷、形、草都曾下过大工夫,特别是金文,通过大量临摹金文拓片,深获三代金文书法的精髓,他的篆刻受业于邓尔雅而风格自成。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致辞

邵大箴说到,中国美术馆举办“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非常有意义。“有容乃大”,容就是包容,包容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在艺术、学术方面,必须有包容精神,用包容精神鼓励各家各派,鼓励各种探索,才会出现大家,才会出现真正的人才。本次展览彰显出的容庚先生的精神和艺术成果,对今天的学者,对文化界、对广大群众都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

容璞致答谢辞

容璞在答谢辞中向中国美术馆表示感谢。她讲到,从1956年开始,其父陆续把大量的通过节衣缩食购得的文物有计划地、毫不吝啬地一批批送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更多的人去研究、考证,做学术研究之用,大爱无疆,这种深藏在心中对祖国、对亲人的无限的爱,今天回忆起来仍令人感到如此温暖、浸入肺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主持开幕式

容庚简介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是著名古文字学家、收藏家。擅书画篆刻,精于金石考古与书画鉴藏。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容庚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古物鉴定家,也是收藏家和书画篆刻家。其一生专精学问,著作等身,收藏宏富,晚年将毕生收藏捐献给国家。容庚辞世后,其子女后人遵循遗训“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陆续将其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2019年,容庚子嗣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自刻、他人刻和收藏的177枚容庚藏印。2020年,家属再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容庚书画作品5件,摄影图片文献78件以及容庚《颂斋藏印》原钤印谱一函四册。

【相关阅读】 广东连平客家人刘日知,出任中共梅州市委书记长达8年(2002—2010),是梅州1988年建市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梅州市委书记。2010年7月,刘日知调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离开梅州。他在发表离职讲话时说,“这8年,我觉得过得很有意义、很充实,是我人生最难得、最宝贵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