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2月1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关情况。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在23万多人调查中,超过90%的人认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对于每天安排30分钟体力劳动,96.6%的家长表示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申继亮介绍,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培计划,纳入各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和培训内容范围,支持有关专业机构开展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今年下半年,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教育学院等,实施劳动教育国培项目9个。湖南、云南等省召开了劳动教育推进会议。

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面向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等,组织开展了专题培训活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办了全国首家劳动教育领域期刊——《劳动教育评论》,还与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丰富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从各方面营造了有利于劳动教育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他表示,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新学期开始,各地和学校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明确课时,确定劳动内容,丰富劳动形式,强化劳动教育。如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举办了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让中小学生分学段现场比拼劳动能力和水平。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与有关单位合作共建“海中学生实践农场”,自9月11日开始,依托农场分批组织高一全体学生开展劳动周活动。学生在劳动周中“过三关”:一是步行关。学校距农场30华里,来回都得自己走。二是生活自理关。铺床叠被、洗衣刷鞋、烧饭做菜全由学生自己完成。三是劳动锻炼关。每天劳动5—6小时,参加耕种、收割、治虫、施肥、操作农机农具、喂鸡喂猪等。

申继亮还介绍,普通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践育人,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了校园技能文化节、劳动文化节、劳动周活动等。各高校还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建立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