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能源基金会发布《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由2060年碳中和愿景所引领的一系列转型工作,将提升中国在新兴的绿色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和竞争力,为结构性工业改革提供支持,逐步淘汰高污染能源与行业加强能源安全,在持续显著提升人民健康和福祉的同时,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
《报告》也同时指出,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颇具挑战,需要中国在制定强劲长期战略的同时,有效识别电力、建筑、工业、交通、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等关键部门的近期行动,从政策、金融和技术等多角度实现跨行业合作。
延迟达峰将阻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主任莱昂·克拉克在发布《报告》指出,无论是全球性研究还是国家研究,都一致要求中国尽早实现排放达峰,以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之内。
即便是按照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C的情景,也要求中国尽可能在2030年前实现排放达峰。“如果中国的碳排放未在2030年之前达峰,那不仅意味着其累积排放量会更高,而且将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控制累积排放量带来巨大挑战。因为中国经济将被‘锁定’在难以转移的高碳排放资产(如新建燃煤电厂)上;延迟达峰还将挤占为控制累积排放量而进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能源系统转型的时间。换句话说,延迟达峰将阻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莱昂·克拉克说。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快速大规模地推广低碳能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报告》指出,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是整体经济的挑战,只有通过大规模减少各经济部门的排放量,才可能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为零。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需要快速大规模地推广低碳能源。本研究考虑的情景发现,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应从2015年约6%增加到2035年的35-65%,以及2050年的70-85%,以达到1.5°C的温控目标。这些脱碳战略的实施还将导致建筑、工业和交通领域使用的能源载体发生变化。所有脱碳战略的根本在于各部门逐步淘汰未采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煤炭使用。”《报告》称,这意味着电力和工业部门将首当其冲,因为目前煤炭占据了这些部门燃料供给的很大比例。
建议非化石燃料发电比例到2025年提高至45%左右
《报告》建议中国需要马上在电力、建筑、工业、交通等行业领域采取的行动,包括在电力行业停止新建未应用CCUS技术的常规燃煤电厂;识别并关停燃煤电厂中的一小部分老旧、高污染且低效率的电厂;继续增加非化石燃料发电的比例,到2025年提高至45%左右;建立电力现货市场;通过电力市场改革增加跨省绿电交易;完善CCUS政策以促进新的化石燃料电厂采用CCUS技术或在现有电厂进行 CCUS改造。
针对建筑行业,《报告》建议进一步明确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持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继续完善家电能效标准和标签计划,纳入智能技术以实现系统节能;通过促进就地光伏发电和高效生物质利用,逐步淘汰农村住宅煤炭使用;通过开发小型商业建筑,减少对大型商业建筑的依赖,鼓励使用自然通风和照明等被动技术;部署智能技术,以改善需求侧响应和电网灵活性。
工业领域则被建议消除产能过剩,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能源技术评价的相关制度和标准,为限制高能耗工业投资提供指导;采取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工业产品产量,降低总能源需求;优先部署节能技术,控制总能源需求;提高电气化水平,特别是替代煤炭的使用。
在交通领域,《报告》建议发挥铁路和水路的效用,加快长途货运结构的调整;以“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为重点,加快完善绿色出行系统;以新能源汽车应用为重点,提高交通部门的清洁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显著提高交通能效;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的政策创新。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继续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循环农业,废物循环再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在农业部门应用包括气候智能型农业和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技术和创新措施;继续实施和加强可持续森林管理,以保持并增强森林碳汇;采取可带来协同效益的行动,积极考虑农业、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饮食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在发布《报告》时,莱昂·克拉克还提到,最新研究提出了两大战略性挑战:首先,由于许多替代选择以及风电和光电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相对于其他部门,电力部门存在更大的近期大幅减排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不需要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其次,许多设施和工艺目前还没有低成本的减排方案,例如:航空运输领域或将最后实现脱碳,或者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完全脱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