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语:粮食安全,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2020年,最可怕的世界性危机是啥?

11月14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秘书长比斯利警告道:比疫情更可怕的粮食危机即将来临,进入2021年后,全球将面临更加严重的饥荒。

也许你正在疑惑:啥?又来!年初不是炒过一回吗?怎么2020年都要过完了,又开始说“粮食危机”了?

别急,就让阿信来帮你梳理下近期遗落在热点之外的那些新闻:

11月2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消息称,继今年2月之后,非洲沙漠蝗灾再次暴发,让该地区本就严峻的粮食供应雪上加霜。

11月26日,据美国最大的饥饿救济组织“喂养美国”公布的一项报告估计,2020年共有超过5000万美国人陷入粮荒,接近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而在我们的邻国——韩国,由于极端天气影响,截至11月中旬,韩国今年以来大米歉收,产量为1968年以来最低,政府甚至开始准备开仓放粮了。

回到国内,4月份至今,中国时隔20年之后,首次高密度地强调“保粮食安全”。

所以,为啥,全球粮食安全“突然间”就亮起了红灯?

不过在此之前,阿信觉得,我们还是得先搞清一个问题,那就是:

究竟啥是“粮食安全”?

几乎每次提起“粮食危机”,我们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糟糕,超市的大米马上就要被抢完了,再也不补货了的那种!我去扛袋大米回家先!

这其实是反映出了大众对“粮食”这个词的莫大误解。

事实上,我国通常说的“粮食”,包含了谷物、豆类、薯类等几个大类。

仅以谷物为例,从消费用途来看,全球有只有50%左右的谷物作为食物被人类当做“口粮”直接吃掉了,而我们日常语境中说的大米或者小麦对应的就是“粮食”大类中的“谷物”小类项下的“口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35%左右作为饲料被牲畜消费转化为人类的间接食物,剩下的15%则被用于食品加工、工业原料、种子,或者被浪费掉,或作为其他用途。

解释清楚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再来看看,究竟啥是“粮食安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标准,王宏广教授在《中国粮食安全》一书中提出:

凡是人均粮食生产量或占有量(包括从外部调入的粮食)达到400千克的国家、地区,总体上达到了“吃饱”标准,基本上保证了“粮食在数量上的安全”。但要想“吃好”,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则要达到人均600千克。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70千克,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吃饱没问题,即使国际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中国也不会出现吃不饱的问题,但距离“吃好”还有一段距离。

怎么理解呢?

这里,就要引入另外一个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粮食自给率。

2013年,国家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目标。从此时开始,中国将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了保证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的自给自足上。

例如,2018年我国口粮综合自给率就达到了99.35%,也就是说,就算发生粮食危机,国人完全不用去抢购大米、小麦这样的主食。但口粮自给率近99%,绝不等于粮食安全。

那么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根据《中国粮食安全》一书的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的粮食总量缺口大。

以2019年为例,去年我们总共进口了相当于9亿亩耕地产量的粮油肉,特别是大豆和油料作物,油料自给率仅为30%,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86%,平均下来,我国粮食的隐性自给率仅为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国及占比。来源:《中国粮食安全》

可即使这样,比较起来,我国居民日均营养供给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动物性蛋白尤其不足。

以2018年为例,中国肉类、水果人均消费分别为38.5千克和47.4千克,分别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2.5%和25.6%;而中国奶类人均消费量仅为12.2千克,更是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89.8%。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已由口粮安全转变为饲料粮安全,本质是肉类安全、食物安全。

在《中国粮食安全》一书中,王宏广教授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是:“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

总结起来是——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平时没问题、战时有危险。

消除饥饿,我们面临种种难题

面临粮食风险的,远不止我们。

事实上,人类种植粮食已经有1万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饱肚子。

2020年7月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

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比2018年增加了1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8.9%;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导致食物缺乏人数在2020年新增8300万,达1.3亿;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到2030年将超过8.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9.8%。

粮食安全是影响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粮食鸿沟之所以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口,仍然在不断增长。

联合国人口司估计,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80亿,2043年达到90亿,2083年将达到100亿,与2019年的77亿人口相比,未来世界将新增23亿左右的人口。

除了人口问题之外,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从韩国的遭遇中窥见一二。

根据韩联社报道,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韩国中部地区雨季创纪录地持续54天,且韩国今年遭多场台风侵袭,导致大米大幅减产。

同样遭殃的,还有白菜。

当时由于受强降雨影响,韩国白菜减产严重,价格同比上涨5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菜18260韩元一棵,相当于107元人民币。

今年雨水更胜去年,导致白菜进一步减产,单棵大白菜价格逼近62元人民币,在2019年基础上足足上涨40%,吃不起白菜,几乎成为了近年韩国的常态。

气候变化对大多数非灌溉耕地的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

粮食作物病虫害问题复杂化。随着气候变暖,区域性水热平衡和季节分配失调,各种病虫害发生概率将会激增。

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蝗灾,就是一个明证。

另外,影响粮食安全的另一个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因素就在于:农业技术潜力已经越来越小,粮食增产难度明显加大。

从最近在抖音上热传的一段袁隆平爷爷的采访里,就可以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美国5000万人粮荒,韩国大米产量50年最低:粮食危机要来了?

袁隆平说道:“我们辛辛苦苦钻研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难……”

虽然从宏观数据上来看,中国粮食作物单产由1950年的1155千克/公顷提高到2018年的5621千克/公顷,增加了387%。

但细细比较下来,就会发现,近年来,粮食单产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6.6%下降到2018年的0.2%。

粮食单产水平已接近当前技术水平的临界点。

人类历史上的粮食战从未间断

粮食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商品,往往也是国家之间斗争的武器。

美国战略家、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说: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人口众多,粮食缺口大,加上气候变化、农业技术已经接近天花板,使得潜在粮食风险不断增加。

在这方面,付出过惨重代价的,是大豆产业。

《中国粮食安全》一书指出,1994年以前,中国大豆基本自足,并少量出口。此后,由于美国大豆产量高、成本低,美国大豆到岸价格比我国大豆每千克便宜0.1—0.5元,使我国大豆丧失市场竞争力,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

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8859万吨,占全年大豆消费量的86.69%。

另外,大豆直接影响食用油和饲料供给,大豆压榨工业与供应链成为中美大豆产业争夺的关键。

2001—2004年,因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3年上涨156%。同期,中国大豆价格也跟涨,导致东北豆农大量扩种,国内压榨能力也大幅增加。

从2004年4月起,大豆价格暴跌,豆农巨亏,众多国内压榨企业巨额亏损,外资乘机低价收购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压榨工业。

外国资本在控制了中国的压榨市场后,开始追求最大利润。

从2006年开始,一波更大的上涨潮开始。中国市场的豆油上涨了200%,豆粕从2000元/吨涨到4000多元/吨。

大豆战争虽未对我国国计民生产生根本影响,但对中国大豆产业链的自主水平及自给能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除了大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显示了2019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

牛奶及制品为33.54%,植物油为28.70%,食糖为21.32%,牛肉为19.93%,羊肉为7.40%,猪肉为4.74%。

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饲用豆粕和牧草进口国,2017年豆粕进口占饲用总量的30.9%,牧草进口占国内牧草商品流通量的23.83%。

由于国际粮食市场是卖方市场,美国和法国的四大国际粮商仍然控制着国际粮食交易80%的份额。我国仍面临着禁运风险。

粮食安全,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在人口高峰期到来之前,这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话题。

但现实是,据统计,中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

具体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来说就是:不要浪费,不要浪费,不要浪费!

来源:中信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