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上层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思想,早在汉代时期,上层统治者就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并在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家庭社会组织中,抽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素——“孝”,视之为“仁”之“本”。“进而他把这种道德要素扩展到更为庞大的社会组织中去,主张‘亲亲’之‘孝悌之道’,建立起一整套维护封建宗法秩序的‘仁学’思想体系,从而使宗族血缘关系上升成为普遍的社会组织原则。”

在此基础上,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将孝与忠君联系起来。他认为这两对关系的稳定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安定繁荣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君臣和父子这两对关系,孔子则认为“孝慈则忠”,即对父亲孝顺的人,对君主也一定会很忠诚。《论语·学而》中有:“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人,一般很少有喜好触犯上级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则认为身家是天下和国家的基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事亲,也就是孝悌,只要教导百姓遵守孝道,就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就能够天下大治。

这种将君臣关系比拟成父子关系的观点,使得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使百姓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能孝敬国之父母——君主。儒家的这种观点也为汉之后的历代上层阶级所接受,通过各种渠道来引导人民行孝,期望臣民都能够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恭顺自己,以维护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