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站在这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交汇点上,《浙商》杂志特别推出“年度策划·小康观察”大型系列主题报道。

近一个月来,本刊记者分赴浙江各地,就浙江小康社会全貌展开深度调查走访, 通过“市场”这一浙江独特现象,来观察小康之路的变迁。

今天推出第四篇:海宁皮革城从挑扁担到全国连锁。

皮革产至东北,但让它成为一大产业的却是千里之隔的海宁皮革城。

1994年,海宁中国皮革城开业经营,这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1995年,我们夫妻俩决定下海卖皮衣。”老宋(宋建生)当时可能没意识到,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人生的航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做皮革生意的海宁人已经遍地皆是,虽然没有原材料,但通过采购、加工,大多数海宁人都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海宁人紧紧抓住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建设和培育,推动皮革产业集群发展,20年间确立了海宁皮革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龙头地位。

如今,海宁是中国皮革、皮草最著名的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 1

第一代挑着扁担做批发

宋建生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1975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2年,又赶上知青当兵的年代,“部队回来后,就在我们当地的国企里做保卫工作,一干就是8年。”1995年,他决定下海卖皮衣。

“真的很像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的场景,很艰苦。”当时的海宁皮革城在老火车站旁,宋建生夫妇就在那附近租了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农民房,“买了两台缝纫机,雇了几个车工,开始了家庭小作坊生产皮衣。”

宋建生

回忆起当年创业的经历,宋建生感慨万千。彼时,宋建生夫妇俩手里就2000多元,又从亲友那里东拼西凑了10000元,才有了启动资金。

隔行如隔山,对皮装行业一窍不通的宋建生,边看车工做衣服边学边做。衣服做好了,他就用扁担挑着皮衣去皮革城卖。“当时我们在海宁皮革城的档口就10个平方米大小,一天的产量也就10件左右吧,我把皮衣卖了钱,再拿钱去采购面料,然后再继续生产皮衣。”说着,老宋笑了笑,虽然艰苦,但在他赚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一晃3年过去。有了一定基础的宋建生买了一套商品房,缝纫机也增加到了12台,他继续做皮衣、搞批发。

在老宋的时间表上,2000年这个年份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因为这一年,他成立了海宁市奥王服饰公司。这是一家主要经营皮革服装的批发、零售的公司,之后又陆续有了奥王凯乐品牌,并在全国各地开起了专卖店,成为国内众多男装知名品牌的代加工厂。

也是在2000年,宋建生彻底告别了民房,搬到了由海宁皮革城统一建的标准厂房,按照他的话说是“大步迈入了新时代”。搭乘着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顺利来到了2015年。这一年,奥王迁入了海宁皮革时尚产业园内4万平方米的新厂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诚信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从批发代加工到自创品牌,25年心无旁骛深耕皮装领域,老宋表示,他所秉持的宗旨就是这18个字。

从2000年转型升级、规模化生产开始,到2010年奥王皮装的年产量从2万件跃升至20万件;从最早的民房车间、5个工人,发展到4万平方米厂房、500人的规模。“感恩时代、感恩政策。”老宋的嘴上挂着最多的是“感恩”二字。

他说,无论是奥王的“小步快跑”,还是海宁皮革城的加速崛起,都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政策扶持。“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顺势而为的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02

二代从皮装转型布装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对奥王而言也是如此。原材料成本上涨、有经验的工人难招等问题,都在困扰着宋建生。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2015年,在银行上班的宋聿啸回来接了老宋的班。小宋是宋建生的独子,大学毕业进入银行系统工作。“我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了想先去银行锻炼下。”

在银行工作的2年,对宋聿啸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在银行系统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了,对所有企业而言,评估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事情,看清楚风险才能‘避坑’,不然突然一个‘雷’炸了你都不知道。”小宋笃定地说。

正是这份风险意识,让彼时刚接班的宋聿啸看到了问题:工厂的工人和公司的管理层都开始呈现老龄化态势。“人是最大的问题。”小宋皱眉道。

“做皮衣有三道工序,前道、后道和装袖,培训人就需要2年,一般的熟练工月薪在1.2万元左右,但是现在的工人年纪都大了,年轻人很难招,招聘来培训期长,也很难留住。”宋聿啸摇了摇头。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旅程,它既不是对过去完全颠覆和摒弃,又不是毫无风险意识地一味创新。”经过2年的磨合期,宋聿啸在2017年往前跨了一步,组建了一支做派克服的专业布装团队。“派克服的生命力比较强,对原材料和缝纫技术的制约相对皮装来说更小,款式的变化更多,也更讨年轻人的喜欢。”

抓住机遇,顺势而为。2018年开始,管理层的新老交替开始。宋聿啸一方面妥善安排原先的管理层逐步正常退休,同时在公司内部提拔年轻的骨干,此外,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亲自面试录取,广揽人才。

在同事和下属看来,“小宋总”身上有一种吃苦耐劳、乐观大气的决策风格,这也使得奥王服饰在布装创新研发上焕发出盎然生机。“派克服面料选择多样,款式也很多变,做好款式研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品质,质量就是生命。”宋聿啸谨记父亲的教诲。

“我父母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才上小学,那时候我们3个人挤在出租房的一张小床上,直到把席梦思睡塌了,里面的弹簧都弹了出来。过了几年,终于搬进了商品房,可是除了厕所和厨房简装了一下,其他都是毛坯。我的床上还挂着铁丝网,上面挂满了皮衣,就连做作业都是在缝纫机上。”谈起童年的艰苦,小宋并不以为然,反倒开心地笑了。

“人生就像吃甘蔗,不会从头到尾都甜。青涩的柿子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变甜。”这是宋聿啸在《温州一家人》电视剧中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03

皮革让海宁人引以为傲

有人计算过,在海宁,平均1.3秒就能生产一件皮衣,平均3秒生产一只皮夹,平均48秒制成一组皮革沙发套,海宁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承接能力令业界瞩目。

可以说,对于国内的皮革产业从业者而言,“海宁”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是领军者、探索者和巨无霸,是他们需要仰望,并紧密跟随的旗帜;而对很多海宁人而言,皮革不仅仅是一块薄薄的物料,而是能够保证其未来自我得到良好发展的保障,是能够改变其一生命运并引以为傲的宝贝。

宋建生和宋聿啸的父子故事,或许只是海宁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只是千千万万浙江人创业奋斗历程中的一个缩影,而这几十年来,类似的奋斗故事,每一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专家点评

张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海宁皮革”是一个响当当的省级区域品牌,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海宁作为海边的一座小城,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却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市场经济奇迹,成为“中国皮革之都”;其次,海宁皮革的发展壮大,生动诠释了由企业到产业再到市场的区域经济组织演变过程,民营经济发展经济的活力和智慧一旦充分激发,区域技术进步和产业跃升势不可挡;最后,海宁皮革的成功,归根到底是浙江“草根经济”不断转型的成果,宋建生一家在创业阶段的吃苦耐劳,在从“草根”走向国际的进取拼搏,正是当前浙江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最根本、最质朴的精神所在。

潘毅刚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公共政策)

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一直是总结浙江经验常用的一句话。海宁皮革城就是这样的一个市场。一个不产皮草、皮革的地方,却成为了全国著名皮草集散地、皮革服装市场。从逻辑来看,似乎是市场成就了海宁皮革产业,成就了海宁皮革企业,但孰不知市场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一个个始终坚守主业,适应市场变换,迭代创新的市场主体。市场的逻辑,是竞争的逻辑,是分工的逻辑。市场的生命力,来自于企业的扎堆集聚、分工协作、竞争出新。市场没了他们,就不称为市场。从挑扁担到全国连锁,从皮装拓展到布装,变化的是大浪淘沙,不变的是从一种市场繁荣到另一种繁荣。

数字皮革城

1989年,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业。

1994年建立,在1996实现了初步繁荣,1999年,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旗下拥有26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

目前总部市场设有A座(综合购物广场)、B座(皮装•鞋业广场)、C座(皮草广场)、D座(裘皮广场)、E座(女装馆)、F座(品牌馆)、G座标(四季时装馆)、H座(批发中心电商配送中心)、AD天桥(皮毛一体区)、CF天桥(羊绒时装区)、海宁会展中心以及原辅料市场、品牌风尚中心等区块。辽宁佟二堡、江苏沭阳、四川成都、湖北武汉、黑龙江哈尔滨、山东济南、新疆乌鲁木齐、重庆、河南郑州、四川南充、山西怀仁十二大连锁(含品牌授权)市场均已建成开业。

经营企业超11200多家,年客流量超千万,直接辐射人口近3亿,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皮革专业市场、中国皮革业的龙头市场。

文|《浙商》全媒体记者 章频

编辑|徐燕娜

监制|冯永明 审核|余广珠、胡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