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地处长城以北的蒙古瓦剌部兵分四路进犯大同、宣府等明朝要塞,大同右参将吴浩战死,宣府总督杨洪上奏明英宗:“达贼围马营己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

面对明军的多路败报,年轻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重现明成祖当年威震草原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明朝的此次出兵十分仓促,在粮草军械还未准备齐全的情况下,数十万明军沿北京昌平、居庸关、宣府一线向大同行进。

然而,大军刚刚抵达大同,忽临大雨,加之明军惨败的消息再次传来,人心慌乱,大同副总兵郭登建议明英宗从紫荆关向京师撤退,以保銮驾平安。这本是一条十分稳妥的撤退路线,但从大同退往紫荆关要途经蔚州,太监王振是蔚州人,担心大军经过家乡会破坏农田庄稼,于是怂恿英宗向东沿宣府行进。

正是这条错误的行军路线,导致明军沿途数次遭遇瓦剌伏击,行军缓慢。众大臣建议退保怀来凭城据守,但太监王振以辎重车未到为由,再次干扰明军的军事部署,怂恿大军就地在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安营扎寨。

结果,明军土木堡一役遭遇惨败,据清朝谷应泰修撰的《明史纪事本末》(比《明史》修撰还要早)记载:官军损失五十万,就连明英宗本人都成了瓦剌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的大败,不仅让明朝损失了大批文官武将,也导致京城门户大开,明朝差点成了第二个南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世在总结明朝土木堡惨败原因时,无非归结于太监王振的弄权、指挥的失当以及明英宗的昏庸。但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文物,却为我们揭开了明朝土木堡之变的一个冷门原因。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米努辛斯克市在城市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遗址,并从中出土了刻有汉字的铜制腰牌,正面篆刻“驾牌”二字,左侧刻有“出京不用”,右侧则刻着“调字八百玖拾壹号”,背面共有28字:“御马监随驾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与借予者罪同。”

米努辛斯克在历史上曾先后是匈奴、瓦剌等游牧政权统治的核心区域,而御马监则是明朝宦官署名,为什么明朝腰牌会在俄罗斯出现呢?

上文提到,明英宗时期曾发生了对瓦剌的御驾亲征事件,作为统领禁军的御马监必然随侍。不过,按照大明制度,御马监腰牌仅限出入宫禁使用,一旦丢失或出借他人是要问罪的。所以,这块“调”字号腰牌的所有者,是需要随时出入宫禁的宦官,而绝非普通禁军士兵,所以才需要在长途跋涉的情况下依然随身携带。

而随明英宗亲征的御马监宦官分别是太监喜宁和少监跛儿干(王振属于司礼监)。这两个人在土木堡之变时都叛变投敌,具备了腰牌留在米努辛斯克的条件。

另据《明英宗实录》记载:跛儿干“及土木之败,即助虏反攻,射内使黎定”,显然,跛儿干是在瓦剌大军围攻明军过程中从内部发动叛乱的,而非战败被俘才投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御马监统领扈卫皇帝的勇士营,所以,勇士营的倒戈直接引发了明军的大乱,这也是明英宗被俘的关键所在。明朝的《北使录》也曾提到:“也先人马四围,大战,大军倒戈,自相蹂践”。

如果按照清朝史书的说法,明英宗所带50万大军损失殆尽,那么既然大军全军覆没了,无人护卫的明英宗被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实际上,土木堡亲历者李贤曾明确记载过:“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明朝总兵力只有20余万,伤亡十余万,远没有50万这么夸张,明朝的损失显然是被清朝有意夸大了。

明英宗的意外被俘,也与明军的内乱有关,数年后杨善出使瓦剌时,瓦剌人还询问:“向日土木之围,南朝兵何故脱衣甲而走?”这一奇怪举动正是明军内乱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