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之二十八

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

第三节:铸币和价值符号

第1讲:金银的仆众

文/一动不动

编者按:

如果阅读有阻碍,那可以加入我们的讨论群。腾讯群号码是:781309161,下方会公布二维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 ∞∞ ∞∞ ∞∞原文 ∞∞ ∞∞ ∞∞ ∞∞ ∞∞

资本论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完)

第二章 交换过程(完)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节 铸币和价值符号

原文:

(c)铸币。价值符号

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货币的铸币形式。在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名称中想象地表现出来的金重量,必须在流通中作为同名的金块或铸币同商品相对立。正象确立价格标准一样,铸造硬币也是国家的事。金银作为铸币穿着不同的国家制服,但它们在世界市场上又脱掉这些制服。这就表明,商品流通的国内领域或民族领域,同它们的普遍的世界市场领域是分开的。

因此,金币和金块本来只有形状上的差别,金始终能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它离开造币厂的道路,同时就是通向熔炉的道路。这是因为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的磨损得少。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了它们的分离过程。同名的金币,具有了不同的价值,因为重量不同了。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因此,金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中世纪和直到十八世纪为止的近代的铸币史就是一部这样混乱的历史。流通过程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存在变为金假象,或把铸币变为它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这种倾向甚至为现代的法律所承认,这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铸造重量极小的金币或银币在技术上有困难,而且起初是较贱的金属而不是较贵的金属(是银不是金,是铜不是银)充当价值尺度,因而在它们被较贵的金属赶下宝座之前曾一直作为货币流通,这些事实历史地说明了银记号和铜记号可以

代替金币发挥作用。这些记号在铸币流通最快因而磨损最快的商品流通领域中,即在极小额的买卖不断重复进行的领域中代替了金。为了不让金的这些侍从永远篡夺金的位置,法律规定一个极小的比例,只有在这个比例内,它们代替金来支付才能强人接受。不同种铸币流通的各种特殊领域当然是互相交错的。辅币在支付最小金币的尾数时与金同时出现;金不断地进入零售流通,但是又因与辅币兑换而从那里不断地被抛出来。

银记号或铜记号的金属含量是由法律任意规定的。它们在流通中比金币磨损得还要快。因此,它们的铸币职能实际上与它们的重量完全无关,就是说,与任何价值完全无关。金的铸币存在同它的价值实体完全分离了。因此,相对地说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纸票,就能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在金属货币记号上,这种纯粹的象征性质还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但在纸币上,这种性质就暴露无遗了。我们看到,困难的只是第一步。

待续!~

∞∞ ∞∞ ∞∞ ∞∞ ∞∞学习笔记 ∞∞ ∞∞ ∞∞ ∞∞ ∞∞

一动不动:

在说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从作为商品本身参于流通,到作为特殊商品行驶职能的过程 ,在这些认识阶段,货币始终是作为具体存在,来被我们认识的。一两金子,始终是一两金子。

哪怕是观念中的货币,我们在交换的时候,为了表示待出售商品的价值,我们并不需要真的在边上放上等值的货币,比如说我们要出售一根雪糕,并不需要在边上放二块钱来表示他就值二块,而是用一个纸板写上:2元就可以。这样观念的虚拟和真实的货币始终是等价的。

但这些阶段,仍然是简单的形式,虽然简单同时也意味着更接近本质,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和现实中的现像有一定的偏差。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了解现实的现像的时候,仍然有需要再认识的地方。

货币到底是怎么样建立在价值尺度基础之上行使流通手段的呢?

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到非常关键的一点:铸币形式。

货币在流通的过程中,当然是货币,但随着交易的进行,国家的出现,经济的规模的发展,实际上流通的是货币的铸币形式。

作为商品,任何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磨损的。这里的磨损是一个泛指。

举几个例子:比如卖水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果会自然的脱水,品相变差,他的价值就在渐渐降低;

卖菜的,批发来的菜,打散后,叶子的掉落会让总重量下降;

还有一些商品,新品和二手的差距非常大,汽车手机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都属于商品的磨损导致的价值的降低。

货币也是一样。在金属货币使用的过程中,虽然他不会因为品相导致价值降低,比如同样重量的金子,一手和二手没有区别;金光闪闪和发黑变污也没有区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过避免的会产生重量的损耗。这些包括外表的氧化。也包括切割带来的必然损耗。还有重铸时的必然损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这就是用来流通的碎银。第一图是用来剪夹称的工具:戥子。

在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实行的时候,税收主要是收银子。但是百姓交的都是碎银,需要铸成整块的官银,以方便保存。这中间的损差,就叫作“火耗”。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我们会发现,货币作为特殊商品,用来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时候,随着流通,同等的货币本身的价值也在降低,数量在减少。这种情况下,行使流通手段的货币就自然的有了一个发展方向,也就是铸币形式。

在铸币形式中,真实的货币和同值的货币符号开始发生了分离和对立。

这是法国铸币。

最早的时候,这样的铸币本身是代表着同等重量的金或银来行使流通职能的。这时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本身是合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于这样的中国的元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作为下方的中国的元宝,随着货币本身的磨损,他重量的丢失,价值会自然降低;他的流通手段量自然减少了。

而上一图的金币,因为有了法定的价值量,也就是说即使这块金币有了小品,表面平滑,有所破损,丢失,他仍然能代表着原来崭新货币的重量的价值。

这就是铸币形式。

这里并不更具体探讨各国和铸币发展史,那显然是史学家或者是收藏爱好者要作的事情。我们只观察大的阶段,以及背后的意义,以方便我们理解当前的各种实际情况。

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

这一句话是原文。货币流通本身和实际在流通中的货币形式是铸币的本质在于铸币的实际含量和名义含量分离。

那么,这必然会带来另一个发展,这是必然的:既然在流通中的铸币形式,他名义上的含量并不一定需要和实际含量相等,那么,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本来应该在流通领域的贵金属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过程:

首先是非贵金属来代替贵金属。比如用铜,铁等。

这是清的,因为金银储量不足造的铜铁大钱;

这是更早期的通宝。

国外的各种硬币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些铸币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他们本身的重量,也就是磨损的程度并不影响他代表的金量。这和剪开的银子是完全不同的——那得上秤去称才行。

这些非金银的铸币,显然,直接用铁或是铅来充当货币是不被接受的。但是这些非贵金银一旦被铸成了钱币,成为了货币形式,那么,他们就必然的和金或银产生了关系。这样,这些非贵金属就在小额的,多次的交易中,来代替金或银来行使流通职能。

这时,铜铁本身的价值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和他们的重量也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作为金银这种本身就可以充当货币的侍从来出现的。

也就是说,金或银的实物货币,最终是要看重量的;而非银金的实物铸币,他们的价值只关乎和金银的兑换比例。一旦不能兑换,那么,他们马上就一文不值,从货币退回到本身的铜和铁上来。

因为这样的特性,往往他们是出现在零售行业。比如菜市场等,流通最快的小额交易上。带着一百万个硬币去买车房的,毕竟很少见。在更大额的交易上,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切换不同的币种的。

在这一个阶段,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现像:

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

这种规定显然是在各国都通用的。这正是货币和铸币形式之间的关联决定的。

如果说不同的材料可以替换金银成为铸币形式,那么,除了非贵金属,显然,我们有更为便宜,方便的材料,那就是纸币。这是下一次的内容。

而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从货币入手来探求本质,那么,在现实在流通的,特别是当下,我们要注意,流通的到底是货币本身,还是货币的铸币形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往期链接:




编后语:

1. 在资本论中,有多个版本。我们选用的是中文版本,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且,在原文中,开篇有多篇的序言。综合考虑,序言对于刚入手的朋友并不友好,他偏向于背景和整体。因此,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并将在合适的时机,回过头来再看序言。

2. 我们建有马哲的讨论群,有爱好者的朋友可以加入讨论。并欢迎有学识的朋友一起参于这个《科普.读书——资本论》栏目的建设。但对于从根本上持否定态度的朋友明确表示:节省双方的时间,请往他处。

3. 为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我们考虑把内容音频化,有条件和意愿录音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

(鸿思学社公众号:hongsixueshe)

(鸿思学社公众号:hongsixueshe)

编辑 :大海 审核:大海

原创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