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群雄并起,人才辈出。

风谲云诡中,有三位脱颖而出: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天时之便;孙权三代据守江东,国险而民附,得地势之利;刘备白手起家,以皇叔之名招揽名士,文有卧龙凤雏,武有关张子龙等,仗民心之所向。

(注:本文观点从《三国演义》出发展开,非《三国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之势渐成,但是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魏蜀吴三方皆是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开始称王称帝,但外强中干,衰败之势渐显,最终蜀吴相继降魏,三分归晋。本文主要讨论一下三国后期蜀国势微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核心的缺失

其实如果单单从人才的角度上看,蜀国后期未必枯竭,但缺少的是知人善任的领头人。准确地说,缺少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或者说是核心凝聚力。

蜀汉的早期,是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三人协力同心,欲共图大事。然而除了张飞的资金援助,这三位几乎是白手起家,既无背景也无规划。

但是从整个蜀汉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刘备的挖人识人能力可以说是一流的。早早便将卧龙收之麾下,而后蜀汉的发展方向几乎完全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进行的。而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位近乎完人的形象,唯有在识人上略逊刘备一筹。

蜀汉在前有刘备,后有孔明的带领下,人人只要各司其职即可。张飞的莽,关羽的傲,在他们的言语调和下一一化解,魏延杨仪之辈摄于其威,也无人不服。

但是到了后期的蜀汉,再没有一个灵魂人物让各方信服。刘禅与刘备可以说差之千里,而诸葛亮作为丞相,军事政务无一不顾,但姜维仅仅是大将军。

作为魏国降将,刘禅必然无法像信任“相父”一般信任姜维,而从几次北伐出征也可以看出,他本人亦不善朝中之事,即使是他亲自看中的蒋舒也背主而去。若是真的有良臣名将,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信更大的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蜀汉的后期缺少的并不仅仅是人才,而是一位能够审时度势并知人善任的核心人物。

国力的虚弱

蜀汉起于微末,荆州借于东吴,仅有益州为家,虽自称正统,但国力始终不强。所以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始终极力建议讨伐北方,一方面是占据道德高点,另一方面也要补充蜀国稀缺的人力物力,因此蜀国需要的是速战速决,以战养战。

但天不遂人愿,前前后后十几次北伐皆未成功,粮草的原因占了大半,而蜀国在当时的人口在三国之中又是最少的。若不抢先,便只能被动,而北伐不成,却依然消耗着国力,为了支持前方北伐,后方必然有所疏漏。

且诸葛亮的北伐之志,唯有姜维为继,刘禅并不热衷于此。后期的蜀汉本就危机四伏,又有强敌环伺,而朝中之人竟连居安思危的想法都没有,最终败在了仅仅百人便可守住的阴平。没有强力后援和安稳的后方做基础,北伐征战继续失败才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故而,蜀汉缺少的可不仅仅是人才,缺少的是危机意识,还有人口物资!

环境的恶性循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带来的远不止死亡和颠沛流离,前期的三国相争,后来的战乱不止。战火硝烟中,人们的成长环境严重受到限制。

蜀国避免不了战争,就无法得到良性的环境。连年的征战,百姓的流离,俨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心报国,也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成长。

战争对于土地和百姓的伤害是巨大的,北伐失利是一个困局,这个困局无法可解,蜀汉以及蜀中的百姓便只能被这个困境挟裹着,一次次地进行着无休止的循环。

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人才的成长和归附自然大打折扣。

虽然如此,但蜀汉的后期其实也并非一无所有,前期被过于神话的人物们盖住光芒的很多其他人,渐渐崭露头角,副将偏将也渐渐磨炼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

不止蜀汉,三国皆是如此,我们没有看到这些人的原因,其实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罗贯中先生没花费过多笔墨进行描写。毕竟已经到了三分天下的时候,内部体系已然形成,若是论政治斗争的惨烈程度,则是魏蜀吴立国之初完全无法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衰兴亡皆留史册,烽火硝烟湮没消亡,那些岁月带不走的不止有姓名,还有遗忘的真相待我们不断地去发掘考证!

寒来暑往,看时间单行向前;潮汐潮落,观历史循环往复。我是@寒汐 一起读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