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在厦门举行的两岸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论坛上,台湾乡建乡创专家秦嘉远以多个乡村建设项目为例,作了“乡村乡创融合发展的经验与思考”的主旨演讲,台湾青年设计师代表李佩珍、林智远、张欣颐则先后分享了在福建各地开展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成功案例和心路历程。

不管是论坛上的分享,还是会后受访,谈及乡村振兴,台湾乡建乡创人才说得最多的是“人”。在他们看来,以人为本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只有以人为本,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和越来越多的乡建乡创做区隔,避免“千人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造人再造物”

台湾资深社区营造规划师李佩珍,2014年来到厦门海沧院前社,带领的“院前好时光”工作团队,持续7年陪伴院前社成长,实现了一个乡村的华丽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佩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们这些年慢慢累积的“院前经验”,已经逐步在做对外的输出以及辐射,透过教学和分享交流,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可以少走冤枉路。据悉,目前团队业务拓展到省内外,更有海外的乡镇慕名前来学习。

谈及“院前经验”,李佩珍言简意赅,就是“先造人再造物”。她们的口号是:“我们变了,村庄就变了!”

所谓“先造人再造物”,李佩珍解释,村庄的主人肯定是当地人,而不是专业乡建团队。所以,在进行“改造”时,要先尊重当地现有的人文发展纹理,按照实际需求由专业团队来替他们执行,而不是一味强加理念给村民。“因地制宜的情况下,村民当然是主人。”李佩珍表示,如此一来,从村庄的人才培养开始做起,替村庄组建他们自己的运营团队,形成向心力之后,未来村庄的发展,村民才有自主权和话语权。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整合返乡大学生、经商乡贤、在外就业人员、村内无业青年等16人,组建院前济生缘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在家创业。李佩珍介绍,其中一个“带头大哥”,初中就辍学了,没有非常丰富的学历,但现在已经成长成住建部的专任讲师,“我们希望由他现身说法,让各个地区的村民不要觉得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个大门槛,不是专业者才会做——你们是主人,你们说话算数!”

“情感风土学”

外号“小馒头”的曾芝颖,是福建翔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所率领的团队2018年进驻福州市闽清县梅城镇,为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做社区营造。在做了“梅林印记”的成功案例之后,他们又接下闽清县梅溪镇漳洋村的乡建案,如今已着手进行闽清县雄江镇的乡村振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项目,又都在同一个县里头,怎么避免他们“撞车”?曾芝颖表示,他们团队有一套工作哲学叫“情感风土学”,就是把情感放第一,一定要跟人先接触,再来才会是风景、土地跟产业。

她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跟当地民众话家常,这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一种融入。而他们也真正做到了“驻地服务”,因为唯有跟当地居民一起生活,才会知道到底怎么跟他们沟通。拿“梅林印记”来说,两年时间,他们团队都有人住在那里,一个月大概会住到10天左右。

以至于后来曾芝颖父亲从台北来看她,从街头走到街尾,大家都亲切地打招呼“小妹啊,你什么时候到我家来喝茶”、“小馒头,你什么时候到我家吃饭”……“我爸就很怀疑的表情说‘你到底在这里做什么工作的?’然后我就说‘生活呀!’”曾芝颖表示,他们必须要跟当地的居民有所互动,才有办法打破那一层隔阂,“因为对他们来说,我们一开始真的是外来的人”。

如今,不仅团队在福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认同,随着曝光度的提升,也有更多人看到了他们。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台湾指标性历史特色街区——台北大稻埕成立办事处,作为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在台湾的服务据点,以及台湾建筑师与设计师“登陆第一家园”的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