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建国之后,一定会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本国的都城。我们所熟悉的城市,例如北京,开封,洛阳,西安等,在封建两千年持续更迭的朝代中,都曾经被定为都城。迄今为止,我们踽踽漫步在这些古都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古都的街道和角落中,依然沉积着历史的厚重感。

朋友们可能会问,古代帝王们为何青睐这些城市,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城市作为都城?在上面我提到了几个历史上的著名都城,而有些城市,例如西安和北京,它们都曾不止一次地被皇帝们选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定都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这也是我国以及海外的学者们不断思索并研究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亟待破解。但是,一个城市能够被选中作为都城,一定有它的优势,我总结了几点因素,农耕因素,军事条件,天下之中,水文交通,经济生产以及龙兴之地等。

我们在观察古都的地理位置时,其实会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几乎所有的古都都坐落在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地带。华北平原的北部的北京,关中平原的西安,长江和钱塘江冲击而形成的平原地带,则孕育着繁华堂皇的杭州和南京,而黄淮海大平原,囊括了河南几乎所有的历史著名古都。农业为古人最常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发达,会带动经济的发达,进而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东西,没有粮食,人们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平原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并且临近水源便于灌溉,是种植农作物的绝佳场地,我们的先祖皇帝,统一了黄淮海大平原之后,就在此发展农业,教百姓种植耕作,发展农业生产,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也极大地安定了民心。

此外,古都,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员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所以古都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所以基于人口的问题,择都者必须考虑选择的都城是不是食粮的主产地带,以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所以,交通因素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皇帝心中的理想都城位置,一定就是国家的中央了,此时,中央与各个地方的路程远近差异就不会那么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地方向中央传达信息就方便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下军事的因素。古代的中华虽为泱泱大国,却经常被周边毗邻的民族或小国骚扰侵犯,而皇帝们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永盛不衰,长治久安。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国防”这一概念就出现了,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非常重视国防,秦始皇建长城,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犯,西安东临函谷关,南邻大散关,北面设有萧关,西部还有陇关。肥沃的平原优越的地势环境最适宜建造关隘卡口。而建造这些关隘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人为建造的关隘需要依靠结合周围的地理环境,择都者往往会考虑这一点,而除了人为防线,还有天然的防线,例如被称作“龙盘虎踞”之地的古都南京,北面临长江,还有许多山峦护卫,洛阳周围也有许多山河湖川作为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占据了这个位置,就可能在打仗作战时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水文环境。大家研究古代地图,会发现古都的分布,往往设在江河湖泊的沿岸,或者位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上。看来古都不仅喜欢平原和险要的地势,还喜欢水流。在古代,作为人类生活的必要物资,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常生活,农耕灌溉,战争防攻,都需要充足的水源,李冰建造都江堰,使得当时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古代时期,海内外君主都注意到了水资源对于国防的作用,无论是都城墙外,还是城堡之外都设有护城河,在战争中处于攻击的一方常常用灌水的方式来攻击对方的城池,从而取得胜利。

水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途径,由于陆路运输需要消耗的体力大,且效率不高,所以很多物资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路途遥远的运输,物大量多的运输,都会采用水路运输,所以一个城市的水文环境,也尝尝作为择都者的考虑因素之一。

最后再说一个因素:龙兴之地。所谓龙兴之地,就是政权兴起的地方。政权兴起的地方,往往会有大量的军队,物资,人力资源,更容易把握政权,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交通上,都有利于他们对于地方的统治。

综合了上述诸多因素,军事,地理,资源,经济,龙兴之地等,兼备着各类要素的“绝对完美型都城”是不存在的,一个都城只能具备某些因素,这些古都存在的时间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遗迹,让我们得以体味烨烨生辉的传统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