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灭亡,除了顺应历史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连年的饥荒。可以说没有饥荒,就没有元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也不可能因此崛起,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而明朝末年,以李自成为主的农民起义,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饥荒,可以说在古代,饥荒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试想一下,有哪个人愿意在酒足饭饱的和平年代去选择动乱呢?
有意思的是,影响了明朝建立和灭亡的饥荒,自清军入关建立满清政府之后,便极少出现了,难道是因为清朝在农耕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吗?其实这样的转变,根本原因并不在满清政府,而是在一个名为陈振龙的明朝人身上。
陈振龙原本是明朝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祖籍在福建沿海地区。明朝末年,陈振龙自觉朝廷昏庸,不愿在继续读书,也放弃了报效朝廷的想法,转而弃文从商,将中国沿海的丝绸茶叶等产物运往海外进行销售。
其中菲律宾吕宋岛是陈振龙一个主要的贸易网点。在这个岛上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陈振龙发现了番薯这种植物,这个原产于南美洲的食物,被荷兰殖民者带到了菲律宾的土地上,并在此生根发芽,养活了菲律宾大部分原住民。
这个发现让陈振龙倍感兴奋,因为他觉得番薯完全可以引进到中国,以番薯的产量和成活率,绝对可以成为中国老百姓应对饥荒的只要食物。更主要的是,番薯的味道还非常的不错。可惜的是,当时的荷兰殖民者对于这些由他们引入的作物管制的十分严格,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将番薯的种子带到其他国家。
这让陈振龙有些失落,甚至曾想过放弃将番薯引入中国的决定,可是当他再度返回中国,看着饥荒之中老百姓的状态,甚至有些人为了活着,做出了“易子相食”这样的人间惨剧,陈振龙下定决心,一定要将番薯带回中国。
就这样,几经周转,陈振龙获得了一段番薯的藤蔓,害怕被当地殖民统治者发现,他将这跟藤蔓藏到捆绑货物的麻绳之间,好在货物存放在潮湿的船舱之中,这跟藤蔓最终活着来到了中国,陈振龙和儿子一起将它种活后,推广到了周边各个地区。
自此,红薯因为产量高,易成活,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最常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从它出现之后,从明末清初到清朝灭亡,中国都没有再出现能够引起动乱的大规模饥荒。甚至曾有人调侃道:若是红薯早50年引入中国,明朝都不一定会那么快灭亡。
直到解放战争之后,家中的老一辈人,还曾依靠红薯,度过曾经缺粮少面的灾害之年。以至于很多老人现在对红薯还有抵触情绪,只因那些年为了维持生命,吃了太多红薯了。至于将红薯引进中国的陈振龙,至今还受到无数人的尊敬,福建当地为纪念他还专门建了先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