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某房企的一次小规模自媒体茶话会上,某房企负责人讲出了自己面对当前营销环境的困惑:

渠道压下,企业的营销出路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房企一方面在小规模尝试渠道,另一方面在努力筹建自己的线上渠道,从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IP,UV获取容易,但转化率太低,反算过来成本也极其昂贵;

同时也在传统媒体之间周旋和游走,但比重大幅度降低,比如户外的降低比例可能高达50%。

但问题也随之来了,即企业靠什么获取客户的信息,朋友圈的客户覆盖的有效数字太低,在2—3%之间徘徊。对某房企的困惑是,营销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是否需要将所有的销售都交给渠道。毕竟这点在欧美日本香港,这都已经是客观现实了。

如果从重庆市场的环境来说,将所有的销售交给渠道客观上还是不现实:一方面市场参与者众多,这点与欧美日本环境相比是不可比的,如欧美同样一个城市,开发企业数量甚至可能只有重庆参与者的十分之一不到,市场竞争力烈度完全不可比;

其次是整个市场的成交体量还处于一个相当的高位期,而这个高位期起码还会持续好多年,如此大体量的成交供应,对应市场上渠道供应商来说,是供过于求,这也是当前渠道强势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渠道强势,而是因为需要渠道的开发商过多,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部分企业是会被渠道放弃的;

第三个问题回到了市场现状问题,我们关注到一些卖不动的项目,或者去化率超低的项目,根本原因不在于售楼部没有客源,而在于开发企业的品牌,产品,售价等营销体系问题的综合反映被市场放弃。

最典型的例子,依然是荣盛中央公园项目,这是一个用渠道,用价格,用产品都无法解释的案例,如果唯一能解释的,可能是品牌力的原因。

如果我们分析产品来说,房产的基本属性是使用属性和金融属性,要从这两者找到一个简单共同点,就是信用对这两个属性的溢价支持。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品牌属性。

一个质量好的房屋自然会有品牌溢价,同时好的房屋才有良好的金融属性。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商业地产领域的逻辑来说明:如何让一个商业资产得到高溢价,那就是首先将这个商业项目做成活资产,然后咋将其变为优良资产,他就可以得到高的市场溢价了。

再回到行业来说,即便采用普遍的经纪人模式下的欧美日,市场竞争主体较小,行业竞争和区域竞争烈度不强,但只要有竞争,就会有选择,也就会产生品牌。

本质上来说,品牌和分销在营销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两个不同的阶段,没有品牌纯用分销也能产生销售,有品牌用分销,一方面可以在定价权方面获得溢价的优势,同时因为分销的说服难度较低,分销获客成本较低,也可以降低分销的费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要持续在市场进行耕耘的开发企业,不管是面临现在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面对未来开发主体减少后的市场竞争,品牌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现实的角度,在经历了本轮市场的狂热后遗症以后,市场或许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渠道失效问题,不清楚荣盛那个项目是否用了渠道,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已经体现了很明显的渠道失效的结果,理由呢?

渠道的作用就是帮助客户到售楼部,售楼部来完成成交,不能说荣盛项目到现在为止没有客户到访过售房部,这点应该是显然不成立的。

渠道是当前房企解决销售数据的客观现实,但作为一个要持续生存的企业,品牌将随着企业的持续生存而一直持续存在。品牌力的强弱,可以改变渠道的作用和价值。也可以决定企业在和渠道中对话的强弱。

以上内容来源于容磁财经,经独家授权后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