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年底还好吗?你家的公司还好吗?

2020年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异常艰难的一年,尤其是房企。

疫情冲击、消费乏力、融资收紧……行业红利消退和市场下行的双重压力之下,房企的经营发展面临着极大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海横流显本色,巨浪之下见定力。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总有一些奉行长期主义,底蕴深厚的企业,能够中流击水,迈过重重险滩,驶向大江大河。

我下面讲的这家企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样本。

在深厚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它始终有着坚定的目标感和使命感,能够在任何时候团结协作,凝聚人心,攻艰克难。

不想当销冠的人行不是好司机

今年地产业绩压力大,尤其是营销端,成天没日没夜奋战在售楼部,为多卖一套房而心力交瘁。

为了缓解一线的销售压力,房企通常会采取“全员营销”战术,把所有人力和资源向销售一线倾斜,集中火力冲刺业绩。

但据我所知,一些房企的“全员营销”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动员会开得慷慨激昂,任务分解也细化到人,真正实施起来,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什么?

第一,对于大多数非营销端的员工而言,确实不擅长销售,卖房子真的能令人头秃;

第二,员工认为这是在摊派销售任务,内心有抵触情绪:“他们销售的事情,凭什么要我这个搞设计的去做?”

乍一看,似乎确实如此。不过,我还是听到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小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故事的主人公都来自同一家房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张霞,是一名财务。

一位朋友看中了一个项目,但认为价格较高,一直很犹豫。

虽然张霞不懂工程,不会营销说辞,但对项目成本构成十分了解。

所以她解释价格高的原因,是公司对项目高品质要求之下各项成本的合理构成,最后成功打动客户。

靠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张霞累计完成推荐成交7套,销售金额达到493万元。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张钦荣是一名司机。

短短一个多月推荐成交4套,并与同事合力推荐1套,实现业绩334万元。

张钦荣不是什么“隐形富豪”,销售业绩来自他的圈子“名犬世家”。

这个圈子里全是因为共同爱好聚集在一起的“狐朋狗友”,大家兴趣相投相互信任,他就把项目信息发到群里,接到了许多咨询。

就这样,张钦荣一下子变成了拓客能手,成交率还出奇的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海琦鱼,本职工作是开发报建。

海琦鱼了解公司项目从申报、拿地、设计、建设、销售、物业等整个开发全过程,对各个产品特点和设计理念都非常熟悉。

她总是在各种聚会谈论地产项目,时间久了,就成了朋友眼中的“买房KOL”。朋友们只要有买房需求,总是第一个想起海琦鱼。

海琦鱼还是个热心肠,擅于沟通。

她发现自己常去的美容院虽然生意不错,但房屋条件落后而且交通不便,老板想换新址又无从下手。

于是,她主动向老板推荐了自家公司项目合适的商铺,最终为美容院找到了合适的新地址。

海琦鱼3个月时间成交了27套,成为公司“全员营销”中的一名奇兵。

第四个故事是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与行政部。

作为公司的人力行政部门,他们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的特长。

部门员工发动身边亲朋好友,把在售项目信息分发到各种同学群、家长群、业主群,发现意向需求,立马对接并推荐合适房源。

有的一次性带3名客户看房,有的则陪客户选房到凌晨,帮助客户选房就像在招聘面试一样细致慎密,直到满意为止。

凭借高效的执行力和服务力,1个周末就成交了16套,从9月到11月人行部成交总额达到3513万。

财务、司机、人力行政都是销售能手,看完有什么感受?这家企业简直卧虎藏龙,遍地现代版扫地僧。

这家企业是重庆金科。

今年下半年,整个企业在全员营销中不分岗位,不分级别,强力支援一线,同舟共济,士气如虹。9月至今,“全员营销”销售金额占到其签约金额的四分之一,效果十分显著。

不打鸡血的公司不是好公司

光打鸡血的也不是

重庆金科凭什么能做到?那些非营销岗位的员工为什么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这不是因为员工“懂事”,而是他们能Get到其中的意义。

卖一套房到底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业绩报表的一个数字或者销售提成吗?

绝对不是。

对于企业而言,它是产品在市场表现的检验;对于客户而言,它是购买心仪居住生活的价值交换;对于员工而言,它是挖掘潜在能力,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

要知道,员工喜欢升职加薪放假是人性使然,愿意为了更好的未来发展打拼努力,同样是人性。

很多企业喜欢煽情打鸡血,仿佛鸡血一打,员工个个生龙活虎,斗志昂扬。

有一次,我路过一家房产中介门店,听到员工集体喊“我很棒我很优秀”,尴尬得要扣脚趾头了。

事实上,很多优秀企业都是打鸡血和熬鸡汤的高手。区别在于,他们的鸡血打得科学,鸡汤熬得营养。

阿里巴巴有一张著名的照片:马云在简陋的房间里,对着一屋子的人慷慨陈词激昂演说。

马老师当时90%的可能性是在给员工打鸡血。如果是我,可能转身就走了。但那个屋子里坐着的人,却继续跟着马老师干了下去,成为了著名的“阿里18罗汉”。

当年阿里的中供铁军规定,1个电销业务员1天要打500通电话,1个直销业务员1天要拜访30个客户,就是靠这种令人崩溃的规则,中供铁军为阿里打下了电商半壁江山。

华为的狼性文化也是出了名的“没人性”。但非但没有劝退员工,企业的战斗力还越来越强。

原因在哪里?

分析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马云的慷慨陈词、中供铁军的强悍销售、华为的严苛制度都是事件的表象,其本质是,企业价值观真实地打动了员工。

没有人是傻子,如果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是无法让员工真心跟随的。这背后必须有走心的价值观才可以。

金科的企业使命是“美好你的生活”,其中就包括“美好员工生活”,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成就职业生涯。

这不是口号,而是写进了企业的顶层设计之中,更融入到了企业的行为准则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员为营销的背后

没那么简单

但凡有大企业的工作经历,你就应该知道,“全员营销”有多么考验企业的组织协调运作能力。

这背后至少需要两个有力支撑:一个是更高效的组织架构,另一个是员工内心的认同和支持。

比如,为了更好地组织“全员营销”,今年10月重庆金科还抽调骨干,专门成立了一个牵头和对接部门——互联网营销中心。

这个全新部门就像一个中转站,让各个项目信息在公司内部有效流动,从而产生裂变获客和成交。

不管是跨部门还是跨区域,都可以在互联网营销中心的调配下,快速找到相关负责人,帮助项目实现拓客通路和成交增量。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后方平台要及时、准确满足前线的需求,机构设置的目的,就是作战的目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重庆金科是一个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倒逼组织结构调整的企业。

让员工愿意为公司全力以赴,考验的是企业向心力。

很多老板总是报怨员工“不感恩”“不努力”,员工永远在吐槽公司“吸血鬼”“没人性”。

其实,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共生

企业依靠员工发展壮大,给与匹配的激励,员工则依靠企业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并提升能力,两者互相成就。

重庆金科一直在人才市场享有良好声誉:福布斯“世界最佳雇主”,猎聘“非凡雇主TOP50”、智联“年度最佳雇主”、中华英才网“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

对职场新人而言,重庆金科是不错的起点平台:2020年校招生晋升/调薪率为60.4%,同比增长34.8%。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体系。

员工在企业平台上有收获和成长,自然愿意配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形成良性循环。

这就不难解释,重庆金科绝大多数员工在全员营销中都是主动担当,主动作为。

也不难解释,当一个非营销部门取得佳绩时,士气会像击鼓传花一样感染其他员工。

因为他们清楚,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只是为企业,更是为自己。

弱者坐待市场

强者创造市场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科的企业精神是“敏锐执着,拼搏进取”,强调的是“主动出击,强势突破”。事实证明,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力。

某种意义而言,重庆金科的全员营销更像是一次凝心聚力的大型团建,不但提升了整体业绩,也让非营销岗位员工在市场一线得到锤炼。

我们看见,当岁末年尾来临时,所有员工拧成一股绳,冲刺“最后一公里”。

终场哨声不停,冲刺绝不停。

我们也看见,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它能够不惧风浪,激流勇进。

这是企业文化的胜利,也是企业底蕴的胜利。

我们相信,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这样的企业都将披荆斩棘,行稳致远,迈向更加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