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宝宝会因为喜欢的玩具,或者是爱吃的零食,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议。大部分宝妈都希望看到孩子主动和他人分享,充分享受友谊的快乐,因此会极力避免孩子独占玩具,假若孩子仍旧不肯分享,便会被扣上“自私”的帽子。

莉莉妈妈带着莉莉去小区公园玩滑板车,碰到了一个奶奶带着四岁左右的孙女,小女孩一直盯着滑板车看,莉莉看出了女孩的“不怀好意”,跟妈妈说:“我们去那边玩吧,我不要跟她一块玩。”

奶奶笑嘻嘻地说:“小朋友不要那么自私,不然会没朋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莉莉妈妈转过身对奶奶说:“不好意思,让您失望了。这是她的滑板车,她有权利支配她的东西,谈不上自私。”

忍不住为莉莉妈妈的做法点赞,而奶奶完全是站在道德至高点来谴责“不分享”的人,就像是我有钱,就一定得把钱分给你一样,这是没有道理的。有些家长好面子,觉得孩子独占玩具会让他们面子上挂不住,从而斥责孩子,强制孩子要分享玩具。

这些家长不懂孩子独占玩具是正在形成“自我”,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此时的他们会对“我的东西”格外在意,孩子从占有可接触的物品开始,慢慢地建构从具体的“自我”,到意识的“自我”,最后到一个无形的“自我”。

自我没有发展好的人,往往容易人云亦云,缺少主见。因此当孩子不分享的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可以教导孩子要讲礼貌,但没有权利干涉孩子和谁做朋友,更不应该强制孩子和其他人分享喜欢的东西。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

1.所有权意识的萌生

三岁之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慢慢提升,对于“你的”“我的”的概念正在逐渐加强,处于物品所有权处于萌芽状态。宝宝认为是自己的物品,有权利选择是否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未得到充分的满足

慷慨的孩子建立在满足的基础之上,如果自己没有玩够这个玩具,怎么会愿意与其他人分享?新买的玩具自己还没玩尽兴,父母却要求给其他小朋友玩,对于孩子来说也并不公平。

3.缺乏社交经验

分享在社交当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情景。宝宝如果长时间在社交活动中玩耍,那么他们就越容易体验到分享之后得到的快乐。

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又能交到朋友,家长可以这么做:

1.明确物权意识

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物权意识,他们能够分得清“我的”东西。家长这个时候可以告知孩子,对于自己的物品,有绝对的处置权利,他可以选择是否与其他人分享。

父母可以告知宝宝如果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并不代表它所有权就归对方所有,孩子此时手中依旧有绝对的处置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教会孩子说“不”

如果宝宝真心愿意和其他人分享,就算是不用家长的提醒,他也很乐于去做。假如碰触到宝宝的底线,家长也应该要教会孩子说“不”。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对方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么他就可以直接说“不”。同样如果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对方同样拥有说“不”的权利。

3.让孩子接受“被拒绝”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算是再富有的家庭中,也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玩具。宝宝会拒绝他人分享玩具的要求,那么以后也可能会被其他人拒绝。

每个人都有心爱的东西,更不可能会全部拿出来,愿意和其他人分享。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被拒绝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有拒绝他人的权利。

父母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社交,孩子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只要不发生伤人伤己的事情,就留给他们一些慢慢摸索的机会吧。只有孩子找到与朋友相处的合适方式后,孩子才会真正成长起来。

我是@橙子育儿讲堂 多平台原创作者,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育儿、有趣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