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赵英男 中国政法大学师资博士后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工作。诸多高校纷纷发布通知公告,对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全国已有近30多所高校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超出最长学习年限、未按时报到和申请退学等方面。

可以说,现在高校中这一“清退运动”是如火如荼、力度空前,与之相关的新闻也是连篇累牍,让人应接不暇。可是漫天报道中,除了高校的声音,遭到清退的学生的声音则付之阙如。

这难免会让我们担心:这种雷厉风行的政策当然对现在研究生教育的“水”“散”“懒”等顽症的根除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在牵涉如此众多学生利益的政策铺开施行前后,如果缺乏对学生本人利益的反馈,是否会有“一刀切”的嫌疑?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关于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公告》)

我国研究生教育,最根本任务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硕士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博士培养侧重于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力量储备。

但它事实上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暂缓大批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此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今年2月28日教育部举办的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指出,今年仅硕士研究生相比去年就要扩招18.9万人,再加上博士研究生扩招的数字,这是非常惊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就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虽然具体到每个高校,招生考核的流程未必有大的改变,每个学生对考试难易程度的感知也没有质的变化,但扩招必然意味着:从宏观来看,高校准入门槛的宽松和下降。

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并不是今时今日才有的现象,而是自2000年以来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各领域分工的精细度加深,客观上需要具有更高专业度的人才;其次,我国教育本科普及率有了长足提升,社会公众对更高学历的需求使得研究生教育扩招具备了社会条件;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对研究生教育政策也施加了一定影响。

(四川大学发布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公告)

换言之,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评判,除了严把质量关,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作为最高标准外,也要考虑到我们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的特殊国情,冒然一刀切,过快地以学术理由清退研究生,可能并没有顾及当下研究生群体的多样性——不是每个人都有志于学术,甚至大胆一些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术,但出于大局考虑,当年的政策允许他们都进入高校学习。

除却以上现实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当下研究生普遍毕业难的困境。

现在我国所有高校无一例外都自行规定了博士阶段的论文发表指标,要求学生完成指标后方可毕业;一些高校或学院甚至将这一任务下放给硕士培养阶段。

这看起来是一种宽准入但严要求的培养模式,但考虑到如今学术论文发表异化、核心期刊版面有限的学术环境,当我们透过新闻看到大教授们为了发表都不惜一切手段之时,我们还这么要求一个博士生或硕士生,不仅是不理性的,甚至会逼着他们“学坏”。

虽然当下没有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分析,但从我直觉观察来看,高校内绝大部分研究生毕业的压力从来不是学位论文,而是发表。学位论文再艰难,身边有老师和同学可以指导切磋,但发表核心论文却是师生都一筹莫展的领域:这里水太深,学术之外,有权力有利益,还有运气。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需要切实考虑研究生毕业难的真正原因,做到政策有的放矢,避免一刀切的清退,长远来看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利益,也对淳朴学术生态的复归和学术良知的重建颇有意义。

高校,不可不慎重!

编辑 | 曹 柠

排版 | 徐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