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足轻,是一个日本的名词,指战场上的低级士兵。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足轻就是一堆由农民们组成的杂兵,他们穿着简陋的铠甲,戴着一顶斗笠,作战用的武具也算不上精良,甚至在交战的时候,也是一呼而起,一哄而散。

不过,真的是这样么?今天就来聊聊,历史上的“足轻”到底是什么吧!

足轻的起源

足轻的诞生,与武士的出现是密不可分的。进入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兴起了以庄园为单位的新型土地支配体制,而这些庄园中的武装农民,便是早期的武士形象。

武士们出现以后,时常会在地方上发生冲突,在这种时候,武士们会召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的农民等住民作为军队的辅助兵参战。这些辅助兵通常跟随在骑着战马、穿着重型大铠的武士身后,负责帮主人牵马或者保管弓矢等武具,在武士进行一骑讨(单挑)之时,还需要在后方呐喊助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投入战斗。

对,这些辅助兵就是早期的足轻,早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不过由于当时的分封制度并不成熟,这些辅助兵与武士们并没有牢固的主从关系,通常都是被武士们强行拉壮丁才上战场的。对当时的足轻们来说,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农民要远比士兵身份重要,所以他们的忠诚心与战斗意志都非常低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将门记》的记载之中,平将门当年就是因为遇上了农忙时分,麾下的许多士兵都返回自己的家里务农,最终导致他不得不以四百人的孤军独自面对三千人的官军,不幸战败而死。

源平与镰仓时代

“足轻”一词第一次真正出现于记载“保元之乱”的《保元物语》一书中,在源义朝火烧白河殿之际,源氏军队中除了有骑马的武士以外,还有“郎党足轻四五十人”。

可以看出,在《保元物语》里的“足轻”一词并非是指下级士兵,而是指徒步的轻步兵。足轻们与穿着着笨重大铠、骑着战马的武士不同,仅仅穿着简便的腹卷铠,手持薙刀或太刀作战。

随着庄园制的逐渐成熟,足轻们逐渐成为了庄园领主们的私人武装力量,到了“源平合战”的时代,足轻们不光要作为战斗员上战场,有时候还需要负责工兵与后勤运输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木曾义仲大败平家以后,率领着庞大的军势上洛,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接进入了平安京。可是,当木曾军来到京都这个繁华的都市之时,木曾义仲麾下的足轻们却开始对平安京的住民进行掠夺。

木曾义仲上洛的前几年,日本各地爆发了大饥荒,天灾给予了平家巨大的打击,让平家无法按时出阵讨伐木曾义仲,这才让木曾义仲做大。当然,饥荒是不会因人而异的,木曾义仲所在的北陆道同样也遭到了饥饿的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陆道的许多住民都加入了木曾军,离开了正在闹饥荒的老家,前往战场寻觅食物。

这些人加入木曾军以后,名为足轻实为流民,让京都的贵族们头一次尝到了足轻的铁拳,平安京的治安变得比平家统治时期还要混乱。在京都掠夺之后,足轻们在领主的带领之下大多都携带着战利品返回了北陆道,也正是因此,木曾义仲的军势四分五裂,最终被源赖朝的镰仓军击败。

源赖朝的镰仓政权下的足轻,逐渐演变得有些像欧洲骑士的侍从。武士们骑马上战场之后,通常会携带备用的马匹,这些足轻就需要管理主人的备用马,在战场上有敌军士兵来袭之时,足轻们还需要围在骑马的主人身边,一边保护主人一边与敌军的足轻作战。

这时候的足轻被称为“郎党”,是代代侍奉某个武士家族的武装农民,在一些富裕的武士家族之中,有时候也会给地位较高的郎党装备战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镰仓时代的足轻一般戴着乌帽子、穿着胴丸铠、手持薙刀,脸上戴着“半首”面具,穿着草鞋或者甚至干脆光着脚,三三两两地围绕在骑马武士的身边。

室町与战国时代

在镰仓时代过后的室町时代以及战国时代,足轻实际上成为了轻步兵的代名词,例如明智光秀就有可能是室町幕府的“足轻众”的一员。

这个时代的“足轻”并没有严格的身份划分,无论你是流浪的武士、地侍、或者是商人还是农民、盗贼,都可以加入到“足轻部队”之中。同理,所谓“足轻是农民兵”其实是个伪命题,如何才算是“农民”呢?若是以务农为标准的话,当时很多不是武士身份的“地侍”阶层也需要务农,若是指身份低下的务农人员的话,那么非常不好意思,在战国时代这些身份低下的人是不需要上战场的,即便他们被征召进入军队,也是负责“阵夫”的工作,也就是负责后勤与工兵的工作。

室町幕府时期,因为长禄·宽正年间的饥荒与瘟疫,大量的难民涌入了平安京,这些人与平安京原本的住民成为了“应仁之乱”里足轻部队的主力。当时幕府的侍所负责京都的治安,但是侍所麾下的许多工作人员(目付)却都是就地招募的地痞流氓,“应仁之乱”爆发后,因为作战兵员不足,东军主帅细川胜元命令曾出任过侍所所司的京极持清招来了侍所的目付、京都的黑社会头目骨皮道贤,让他组织起了一批京都的地痞流氓,组建成一支足轻部队,四处袭扰西军的阵地。

因为无力支付这支足轻部队的军饷,细川胜元给予了他们在战场劫掠的许可作为酬劳,这无疑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至于在战国时代,许多大名都靠雇佣关系雇佣军队,通过劫掠许可来免除自己的军饷负担,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代很多大名看似孱弱,却往往能够组织起超过自己财政负担的军队。

根据云泉太极和尚的日记《碧山日录》里的记载,应仁之乱里的足轻们穿着华丽的防具,装备着精良的武具,灵活地在战场上四处活动。在地方上,实力壮大的大名们也会库存许多防具与武具,在作战时租借给贫困的武士或者足轻使用,也就是说,与雇佣军形式的足轻需要自备武具不同,大部分战国大名麾下的足轻并非是想象中的那种没有铠甲,拿着削尖的竹子就上战场的炮灰,而是作为一种正式兵种投入了战斗。

兵农分离与足轻

安土·桃山时代,统一政权开始施行一个名为“兵农分离”的政策,虽然在光荣的游戏以及大部分的通俗读物里,“兵农分离”的意思是指将“作战”和“务农”分开,让士兵专职打仗,农民专事生产。

实际上并非如此。

“兵农分离”的真正意义在于将“士兵”与“农民”的身份分开来,并没有规定说专职打仗的士兵就不能务农。也就是说,不管你下不下地,只要将你划分在“兵”的范畴里,你就必须参阵打仗,不管你有多能打,只要将你划分在了“农”的范畴里,你就只能务农,将武士与平民明确地划分开来。

例如武田家就施行了这样的政策,在武田家的领地内,专门参军作战的领民被称为“军役众”,他们通过参军减免了许多赋税与徭役,而不需要参军的则被称为“惣百姓”,他们只需要专心生产,但是却必须满额上交年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合上“刀狩”,“兵农分离”极大地限制了地方大名的军事力量,防止出现室町幕府时代那样的割据势力。另外,“家臣集住”政策更是让许多士兵离开自己的领地居住到了城下町中成为市民阶层,所以到了江户时代,居住在城下町的武士们不再务农,甚至以务农为耻,“足轻”也由轻步兵部队的称谓变成了最下级武士的代称。从这以后,足轻变成了纯粹的下级武士部队,不再混杂浪人、农民、盗匪等等乱七八糟的人了。

这样也有个坏处,江户时代的武士们就发现“兵农分离”以后,因为武士们不再下地,腐朽的市民生活让他们的战斗力大大下降,甚至有人提出要重新让武士们返回领地务农。当然,在上级武士们眼中,军队战斗力下降要远远比在地方上割据的威胁小得多,自然不会再开历史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