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青海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网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知识《言语理解:承接叙述题目解法》,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试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它的常见问法是: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最不可能讲述的是;由此可推知下文将要论述的是……。那么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聊一聊,承接叙述题应该怎么做。

一、解题方法:关注尾句

1.尾句的分类(特点)

(1)提出一个论述对象

(2)提出一个论断

(3)提出一个问题

(4)提出一个对策

(5)隐含作者倾向

后文与尾句承接方式

(1)尾句提出一个论述对象——后文介绍此对象

作者在文段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或对象,如上海高铁开通会带来“虹吸效应”,都在热议高铁开通带来的“虹吸效应”。这里面有个我们很陌生的概念叫“虹吸效应”,那么按常理来说,是不是要给读者作一番解释?

(2)尾句提出一个论断——后文解释原因

这也很好理解,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肯定要有相应的解释,不然会让读者感到云里雾里,那么对于不能让读者领会意图的文章当然也不是一篇好文章。

(3)尾句提出一个问题——后文分析或解决问题(若都有,优先选分析问题)

这一点可以结合我们之前举的例子来理解。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前文若是说明了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危害,那么后面承接的就是怎么样解决。若是只是简单提到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那么接下来可能说严重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做一个具体分析,当然也可能就此问题谈怎么解决。

(4)尾句提出一个对策——后文说明此对策

同样,还是就环境污染问题来理解,若尾句说要“多项并举的治理环境污染”,那么后文自然而然会告诉我们怎么多项并举是不是?也就是会具体说明这一对策。

(5)尾句隐含作者倾向——后文具体说明此倾向或表明观点

举个例子,一个文段中前面作者都是在说“浅阅读”有哪些弊端,尾句说到“这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感情倾向是不是也就是对“浅阅读”的否定,那么既然否定了“浅阅读”,又说“这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后文是不是就很自然的告诉我们作者心中的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不是就是作者的观点

中公教育提醒大家,在具体做题中,我们不能忽视对题干的分析,尤其是尾句的分析,还要通过对选项的分析,把准文章的行文脉络,这样才可以把题目观察透彻,才可以收到良好的做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