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是中国木构史上一件具有七千年历史的重要发明。随着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沉淀,已经成为木材结构的灵魂,形式繁复的殿宇、层层叠叠的鼓楼、样式精美的家具,古代建筑似乎每一处都有着榫卯的“身影”。

中国与榫卯的情缘,已结下千年。中国人的性格与智慧,也像极了木构间的榫卯相连,平凡却又刚正,独立却又团结。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过震荡与考验,一次次环环相扣,紧紧相依。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工匠,用自己的心性,凿壑出属于各自的人生,无意间,续写着先辈教给我们的无字真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榫卯工艺作品展示

时至今日,虽然现代化的建筑体系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木作行业生态。但榫卯作为一种基因,潜移默化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有些人因为榫卯,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2017年,干了大半辈子木匠的王德文带着重要任务从山东老家来到了广西,为了讨孩子的喜欢,他想到了用自己熟悉的木工活制作出千奇百怪的小玩意,而这一切都让正在做自媒体的儿子拍摄了下来,让许多网友都认识了这位憨厚老实,又心灵手巧的网红木匠——阿木爷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网红木匠阿木爷爷

在阿木爷爷的视频中,老爷爷用传统的锯、凿、钻、锤,就拼合出一件件作品,它们各有奇巧,却无一例外的都用着相同的榫卯工艺,这些视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鲁班凳的视频推出,真正把老人推成了西瓜视频的“网红”。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阿木爷爷制作的小猪佩奇

面对镜头和聚光灯,父子俩选择了合作与反哺,距离他们工作室不远的屯两,是镇政府打造的扶贫改造示范点,如今政府与他们开展合作,打造了一个网红打卡小基地,希望借力阿木爷爷的人气,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共同见证当地的脱贫轨迹。

榫卯的工艺不仅存在于木构的小玩具里,直到今天,依然有匠人靠着这门独特的技艺在建房搭桥。在广西三江,就有这么一位“侗族鲁班”,家乡的木楼、鼓楼、风雨桥在他眼里,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每逢周末,杨似玉都会带上老伴,检查寨子里的风雨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雨桥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人无比珍视的共同财产,也是侗族人智慧的结晶。这些木建筑不需要铁钉,皆以榫卯相接,斜穿直套,稳如泰山,杨似玉继承了父辈的衣钵,修房建桥样样精通,精湛的技术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似玉

榫卯的技艺,不仅是老一辈木匠立足的根本,也是一些设计师获取灵感的来源,徐洪涛从事建筑设计已有23年,他认为现代建筑不仅需要体现空间设计感,更需要在建筑中呈现其在地性和文化感。

真武阁

创作了形形色色的作品之后,徐洪涛依然保持着他对传统建筑语言的那份向往初心,他说这得益于老家的一座古建筑——真武阁。真武阁位于容县县城,是一幢三层三檐的榫卯木构阁楼,更有二层阁楼内柱悬空的奇观,400年间历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依然靠着其绝妙的建筑架构屹立于江边,被学者誉为天南杰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榫卯的拆解与展示

榫卯千变万化,鲁班字万变不离其宗。随着国家文化自信力的崛起,相信将有更多的年轻一代人能掌握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让精美的鼓楼,和雄伟的风雨桥,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第15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于2020年12月8日在桂林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旨在推广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探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及路径,展望中国与东盟开展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共同繁荣,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高层论坛。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东盟各国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文化领域专家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将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出席论坛。

诚挚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来源:东博社

编辑:覃蕾、(各平台编辑自己补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