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南明弘光政权京城——南京城下,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久爵、保国公朱国弼等人代表明朝勋贵武官,大学士王铎、大学士蔡奕琛、礼部尚书钱谦益为代表的明朝文官,决定开城门,跪迎多铎率领的清军,准备献城投降清军。

至此,清军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到南京城,南明弘光政权宣告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南京城所有投降清军的文武官员中,钱谦益必须是个需要划重点的历史人物。

因为钱谦益他这个人不仅仅是明朝末期东林党真正的首领,曾经更是天下无数书生文人士子心中的文坛盟主,可以说在很多书生士子心中,钱谦益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天下楷模。

如果说崇祯的死代表明朝的灭亡,那么钱谦益的投降,代表着明朝文人气节的崩塌,这是明朝士大夫阶层精神支柱的垮塌,让全天下无数的官员、文人、士绅、书生、士子在彷徨无措,犹豫动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没有投降前的钱谦益可以说就是南宋时期的文天祥、陆秀夫的地位,可惜这位明朝“文天祥”投降了。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年少成名,以文采名扬天下,无论在官场、文坛还是民间,都有着异常巨大的影响力。

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他的投降清朝,一直流传着“水太凉”“头皮痒”的历史故事。

尤以“水太凉”之说广为流传,大概意思是说:清军占领南京城后,钱谦益声称要效仿屈原,投水殉国,死节明朝。结果到了真要投水时,又说河水太凉了,转而向清军投降,从而活了下来。

这里咱们根据史料,来厘清一下钱谦益的相关史实真相。

根据史料,“头皮痒”的历史故事应该是真的至于“水太凉”的历史故事恐怕是一些对钱谦益人品极其不屑的人故意杜撰出来调侃钱谦益这位曾经的文坛盟主的。

关于“水太凉”,确切的说最早是出自《蘼芜纪闻》这本书,而这本书据说是引用《扫轨闲谈》(已佚失)的内容:“乙酉王师(指的是清军)东下,南都(指的是南明弘光政权京城——南京城)旋亡。名妓柳如是此时已经是钱谦益的妾室,颇有气节,劝说宗伯(指的是钱谦益)死,宗伯极不情愿,面对爱妾,只能佯应之。于是大摆宴席,告诉全天下,自己将效仿屈子沉渊的高风亮节。等到日暮,宗伯彷徨凝望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为此,著名学者陈寅恪做过考证:“尚湖和西山都在常熟地区,当南京城被清军占领的时候,钱谦益柳如是二人都在南京城的白下地区,时间和地点都有较大的冲突,所以这个历史典故应该是假的。”

由此可见,这段历史故事的记载的时间地点都是不对的,不足为信。

再来说说“头皮痒”这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恸馀杂记》“豫王(清朝豫亲王多铎)下江南,下令所有汉人剃头,汉人百姓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奥,则毙辫而人矣!”

钱谦益这个天下敬仰的文坛盟主以“头皮痒”为借口,在全天下汉人不管是官员士绅地主书生士子还是平民百姓都强烈反对清朝的剃发令的时候,选择了剃发留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剃发降清的钱谦益,在清朝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后,又想着辞官回乡。

之后的他,又不知道是良心发现,还是愧疚感爆发,还是为了挽留一点自己的名声,开始在暗中支持反清复明的活动,不仅大力资助抗清仁人志士,还致书某些南明官员,传递清朝情报,劝投降清朝的那些明朝将领反正。

晚年的钱谦益,为反抗清朝的事业出力很多、甚至两次因此被清朝逮捕入狱,清朝忌惮他的庞大名声,没有拿他怎么样,但一个老人几次入狱依然无怨无悔,继续坚持反抗清朝。

不过,不管“水太凉”和“头皮痒”这两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也不论钱谦益在晚年多次反抗清朝的行为。

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就是,这位名扬天下的文坛盟主不仅投降清朝,还带头剃了发。

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不是晚年那些反清事业所能抵消的。他代表着明朝文魁,汉人文魁对蛮族的清朝俯首称臣,对于明朝的官员士绅书生士子来说,这代表着知识界彻底投降清朝,他们所信奉的儒家精神就此崩塌。

可以说钱谦益的投降与剃发,也是南明政权只坚持了18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本来有机会成为另一个文天祥、陆秀夫,可惜最后他只能成为留梦炎。

所以对于这位曾经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世人不管是学者专家还是民间给予的评价基本都是负面的。

清朝乾隆皇帝在主持编纂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对钱谦益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钱谦益等人自诩为清流,居然还能厚颜投降,还不如金堡、屈大均等人,他们虽然幸生畏死,但是不再侍奉清朝,而是变成僧人之流,当然他们都是属于丧心无耻之徒,若他们都能死节殉国,则今日也肯定在予旌之列。他们即不能舍命殉国死节,而犹假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的行为,不配为忠君爱国之榜样。”

著名明史专家吴晗也曾经对钱谦益进行大力批判:“钱谦益的人品实在太差,年轻的时候是个浪荡子弟,中年的时候特别热衷于当官的政棍,晚年时期是投降清朝的汉女干,居住在乡里是大土豪劣绅,在朝堂上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丝毫自己的立场,没有一点民族气节,除了想做官,做大官以外,从来没有想过别的,最后的反清运动只能说是他对自己名声气节丧尽的恐惧而产生的回光返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谦益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年少成名、文采斐然,他热衷官场、争权夺利,他叛国降清、背负骂名,他暗中反清、耗尽余生。

康熙二年(1664年),钱谦益以83岁高龄,背负全天下的骂名去世,葬于虞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