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琶洲西区站至冼村站左线精准贯通,成为11月份第9台、全线第46台贯通的盾构机,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进展。

作为国内首条时速160km的全地下线路,十八、二十二号线建成通车后将有力支持南沙自贸片区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同时连接市中心城区线网,增强广州南站、广州东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线路建成后将实现万顷沙30分钟到达广州东站,远期规划延伸至珠海、中山、东莞等地,打造连接湾区的交通大动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策划创造施工效益

全体参建人员坚定信心、团结一心,加强精细化施工和专业统筹管理,形成全面攻坚的态势,想方设法以“空间”换“时间”,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在施工方案上,把流水作业调整为平行作业,实现同一空间内土建、机电等多专业同步有序推进,确保施工效率最优化;通过劳动竞赛等激励机制,在全线43个工点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通过发挥总承包模式的先进性,集聚承包商系统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扭转了“工作面等人、人等设备”的不利局面。

在番禺广场站等站点采用技术先进、施工精度高的双轮铣等设备,利用其成槽快、效率高、环保性强的创新技术优点,推动地连墙施工高效进行,全线投入双轮铣共计55台。在祈福至广州南等区间应用洞内连续皮带及端头井垂直提升皮带系统,加快盾构出渣,每环掘进拼装时间由120分钟缩减到80分钟。

为加强进度保障,复工以来,建设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值守人员与参建单位建设者们共同奋战在施工一线,放弃了节假日团聚、休闲的机会,坚守在施工一线,同舟共济投入紧张的施工中。

建设安全绿色的高质量地铁

坚持安全是地铁建设的第一品质,对全线工点建立参建各方安全责任清单,形成各级管理人员全员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地铁与沿线4个区实现应急联动,完善地上地下应急联动机制,年内开展应急演练超过80场,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平安建设地铁。年内顺利攻克盾构下穿上横沥水道和民居建筑群、暗挖下穿次高压燃气管等重大安全风险,19次安全下穿江河,9次安全下穿既有运营线路。11月12日,十八号线琶洲西区站至冼村站区间的盾构机破土而出,标志着国内首次长距离小半径下穿珠江的难题挑战成功。

在冼村、番禺广场、南村万博站等5个中心城区工点实施钢结构围护施工棚,大幅度减少施工噪音、粉尘。严格落实绿色施工围蔽标准要求,做到施工围蔽与周边环境、城市风貌相融合,提高地铁工地颜值,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增强高速发展核心动能

作为兼具高速度等级、大运量、高密度地铁运输服务能力的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工程,十八、二十二号线的建设不仅在于区域互联,也体现在工程的集成创新。

对标国内先进实现技术。十八、二十二号线在广州地铁建设首次采用直径8.8米单线大盾构施工,确保隧道留有足够的空间保证列车高速通过时的声压安全和气压安全;上线160公里/小时市域D型车,率先引进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车辆检修智能运维系统,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最大限度实现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性能。

设计投入具有故障预警和多维感知系统、技术指标国内领先的自动扶梯,比以往线路自动扶梯更智能、更安全和更环保;创新使用U型槽新基坑围护技术,对类似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浅埋区间和出入段线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特殊区域应用14.84公里的减振垫预制板道床,实现高速地铁线路减振降噪效果;国内首次在160km/h市域快线采用刚性接触网供电系统和单相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一系列创新措施确保了十八和二十二号线建设、运营的创新性和环保性。

2019年,十八、二十二号线顺利通过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示范工程立项评审,有力促进广州地铁线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并填补国内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层级体系和系统制式的空白,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后续国内各大城市群发展、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重要示范作用。

打造智慧建设地铁方案

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全线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数据汇聚、风险分析及问题预判,搭建一个生产管理数据中心、研发两个平台、建立三个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六个智能数据分析功能,集成人脸识别、航拍三维建模、人员定位等技术,全面提升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创新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面信息化管控,为工程管理行为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应用自主开发BIM项目管理平台、装配式施工等先进技术,克服陈头岗停车场在咽喉区多专业交叉施工难题,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以“二维码”等技术为手段,可追溯管片生产、运输、成品保存等全链流程。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宽带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为乘客及运营人员提供多维度、全息化的通信服务。

十八、二十二号线先后获得2019“智建中国”国际BIM大赛一等奖、首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一等成果等国家级信息化奖项9项、广东省省级奖项3项。

【南方+记者】谭超

【作者】 谭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